【識港網訊】天花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瘟疫之一,人類有記載的與天花鬥爭的歷史就有三千年之久。早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被疑為是天花皮疹的跡象。
天花具有傳染性強、致死率高的特點,重型天花病死率約為25.5%。人一旦感染天花,除依靠自身免疫力和緩解症狀的藥物,沒有別的方法可根治。僥倖存活下來的人,也會因為全身紅疹留下疤痕,「天花」因此得名。
但就是如此兇狠的天花病毒,卻在1962年徹底消失於中國大陸,成為中國人與瘟疫鬥爭千年的歷史中令人記憶深刻的一次捷報。
戰爭與瘟疫
天花病毒發源於古埃及,後來通過與歐亞大陸國家的戰爭和貿易等形式,擴散向歐洲和西亞。
天花病毒傳入中國,大致在東漢時期。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曾南征交趾,抓獲大批俘虜。可是沒過多久,俘虜中出現的天花便開始流行開來。因為疾病是由戰場上的俘虜帶來,所以也被稱為「虜瘡」。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8/14111648trog-763x500.jpg)
後來,天花在中國流行越來越久,人們終於發現它的秘密:只要是得過天花並且存活下來的人,終生不會再復得。
於是中國古代的醫生開始嘗試,讓感染天花而病情不甚嚴重的病人與健康的人接觸,使天花病毒在小範圍內傳播。
這個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約80%至90%的人可以存活下來,成為中國最早的免疫學樸素嘗試之一。
![](http://www.meetinghk.com/wp-content/uploads/2020/08/141118337aml-291x500.jpg)
在明清之際,一種更為安全的「人痘疫苗法」出現了:將症狀較輕的天花病人皮膚上的痘取下,曬乾磨粉,然後讓未得過天花的人吸入鼻腔,相當於滅活製劑。
這種疫苗法致死率低於3%,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清政府主導下,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大面積接種,大大降低了清代天花疫情爆發的風險。
死神鐮刀下的疫苗
18世紀中葉,英國鄉村醫生愛德華‧詹納偶然聽人談起,牧場裡的擠奶女工因為得過「牛痘」,終身不會傳染上天花。基於這個發現,他研究發表了數篇關於牛痘疫苗論文,說明牛痘疫苗在安全性上遠高於人痘疫苗,幾乎不會起痘,更不會致命。
自此,牛痘疫苗代替人痘疫苗,成為預防天花病毒的首選,在歐洲國家及其殖民地廣泛使用。1805年東印度公司船醫亞歷山大‧皮爾遜將牛痘接引術帶入廣州,中國對抗天花的歷史進入了新紀元。
儘管中國在1805年引進了牛痘疫苗法,但是早期牛痘疫苗接種具有濃厚的半殖民地買辦色彩。
牛痘傳入廣州,邱熺、譚國等人最先學習接種技術,他們常年在廣州紳商所設的痘局內為民眾施種牛痘,每次收取五十錢至一銀元的費用,這在當時來說算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高額的收費讓不少貧民望而卻步,接種過牛痘疫苗的人始終是少數,而且基本局限於廣州。在當時貧弱的中國,以及在貧困更甚的亞非拉國家,天花病毒依然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瘟神。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由於缺乏紳商的資助,疫苗無源,廣州的牛痘疫苗接種事業幾近停頓。民國初年,天花疫情再次在廣州爆發。此次天花染病者眾多,很多駐守廣州的士兵也受到傳染,僅僅疫情爆發前三個月,就有六十一名士兵患病。
地平線上的曙光
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天花仍舊是中國死亡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之一。
1952年2月6日,衛生部發出種痘指示,預定當年種痘二億六千萬人。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為如此龐大的人口進行有組織的疫苗接種活動。
各級衛生防疫站在醫院的配合下,根據人口登記冊接種疫苗,在全國六大行政區每年分片輪種,針對天花爆發點採取環形包圍接種,防止疫情擴散。同時加強海關檢疫和疫情監測,西南邊境地區建立了廣闊的國境免疫帶,有效防範境外天花病毒的傳入。
同時,國內也加強了對天花病人的管理和疫情報告工作,發現病人後立即隔離、護理和治療;對消毒可疑物品;加強監測,追查疑似病例。
在嚴密的組織和新中國醫護人員的努力奮鬥下,中國的牛痘疫苗接種率高達90%以上,至1954年,全國大、中城市再未有天花流行。1959年在雲南滄源縣撲滅了最後一宗天花爆發流行,此後天花病毒逐漸淡出中國人的視野。
196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各國加強合作,提高疫苗接種密度,根除全球天花流行的倡議。當時的發達國家已無天花發生,只有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仍有天花存在。到1980年,天花在世界上基本絕跡。
現在,全世界只有兩個地方保存着天花病菌,一個是俄羅斯的維克多實驗室,另一個地方是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
關於天花病毒是否應該永久保存的問題,學界一直有所爭議。
對此,俄羅斯生物學家尼蒂索夫認為,這種病菌應該永久保留,而不是將它全部摧毀。保留是為了研究這種病菌的起源和它的基因圖譜,尋找新疫苗和抗濾過性病毒的藥劑,因為除了接種疫苗外,直到今天也沒有很好的治療天花病的方法。
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是複雜的。對於類似天花的種種流行病病菌,人類從來沒有真正的認識它們,更遑論戰勝它們。希冀疫治癒之法早日誕生,也希望所有的疫病源都能像天花病毒一樣,被關在實驗室裡。
《中國實驗室:探索創新原動力》
編譯:澎湃研究所
出版社:開明書店
出版時間:2020年3月
橙新闻:https://www.orangenews.hk/books/133986.jhtml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