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40年】創城市文明典範三大優勢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0-08-13 12:21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深圳提出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這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人文內涵,是深圳的價值引領。

【識港網訊】城市文明典範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戰略定位之一。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光明日報原總編輯何東平在接受深圳特區報駐京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提出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這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人文內涵,是深圳的價值引領。實現了這一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就有了“精氣神”。

一、深圳對全國的文化建設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深圳的發展實際上是先進文化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經濟發展催生先進文化的過程。40年開拓進取、砥礪前行,帶來了經濟蓬勃發展,也造就了文化繁榮昌盛。”回望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文化建設取得的斐然成就,何東平表示,深圳率先提出了“文化立市”戰略,確定了文化在發展戰略全局中的突出位置,堅持不懈地推動打造與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文化強市,在文化創新發展的征程上,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對全國的文化建設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何東平在擔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期間多次應邀出席在深圳舉辦的文博會,對深圳文化強市建設成就十分熟悉。他舉例說,誕生於深圳改革開放火熱歲月的“十大觀念”,是深圳改革開放經驗的提煉,是特區敢為天下先精神的濃縮。它帶動了全國的改革開放,也推動改革進入新階段。“十大觀念”已成為深圳城市內涵和品位的重要體現,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了很好的輿論準備。

他列舉說,深圳1月有新春“關愛行動”、中國設計大展,2月有創意設計新銳獎,3月有“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深圳時裝周,還有深圳設計周、文博會、讀書月、創意十二月等活動,讓市民盡享“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的豐富的文化生活。這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同時,也讓深圳市民的文化消費更加多元,更加全面,更加豐富。

多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2015年底制定出臺了《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構建起城市精神體系、文化品牌體系、現代文化傳播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使深圳成為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形象開放時尚的文化高地,成為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強市。

特別是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頒布實施,賦予了深圳“城市文明典範”的戰略定位,提出要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成為新時代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引領者。7月22日,深圳市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專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圳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實施方案》,提出以先行示範區標準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打造城市文明典範。將構建六大體系,把深圳建成精神文明建設典範、國際時尚創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務標桿、文化創意產業先鋒、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以及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深圳文化創新發展再展宏圖。

“面向未來,藍圖已經繪就,深圳在打造‘城市文明典範’的新征程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何東平這樣評價說。

“在文化領域,深圳創新了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同時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的不同優勢,它向全社會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深圳的文化具有先鋒觀念、包容精神、創新氣質、文明活力、豐富內涵等特點,文化要和市場緊密結合。深圳深刻把握住了這些特點,為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貢獻,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示範,為建設先行示範區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良好文化氛圍。這就是深圳40年來文化建設取得喜人成就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他說。

二、打造城市文明典範深圳具三大優勢

談起深圳奮力打造城市文明典範、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何東平認為,深圳具有三大優勢。

一是特區精神和人文優勢。深圳建設特區以來,逐漸形成了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精神,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優勢。這一體系,正逐步走向普惠性、高質量、可持續。如一年一度在深圳舉辦的文博會,就是一個展示現代城市文明的良好窗口。三是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地位,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開展中外文化交流頗具競爭力。

“這三大優勢,是深圳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的‘魂魄’‘硬件’和‘前提’。”何東平說。

去年9月,《意見》發布剛一個月,深圳市委迅速召開全會務實高效地拿出落實《意見》要求的《行動方案》,聚焦落實“五個率先”重點任務,提出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顯而易見,這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人文內涵,是深圳的價值引領。實現了這一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就有了‘精氣神’。”何東平認為。

“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深圳沒有放慢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步伐,而是開足馬力跑出邁向全球標桿城市的‘加速度’。吹響了深圳文化建設再創新局的進軍號角,為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他說,這充分彰顯了深圳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表現出了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巨大魄力、決心和振奮的精神狀態。

三、文博會應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內涵和新時代特征

談到已連續成功舉辦15屆的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何東平從多次參加文博會的親身體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聞名遐邇的深圳文博會為全國的文化產業提供了展示和交易的平臺,也為推動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提供了強勁動力,成為深圳文化產業的一塊金字招牌,是國內唯一一個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文化產業博覽會。”

何東平認為,深圳文博會的連續成功舉辦向全國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文化是一個產業,文化產業是可以交易的,並且要和市場緊密結合,文化具有知識產權,文化產業不只局限在本土,它還應該走向世界。

他表示,通過深圳文博會的平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遊”“文化+貿易”等各種新業態,成為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助推器,開啟了文化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有力激發了文化產業市場活力,成為引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文化+”模式正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今年初至今,全世界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下。這是一次罕見的全球性危機,文化產業也受到了重創。”他表示,我國是在危機中復蘇最快的國家。深圳文博會應該抓住時機,憑借科技優勢,結合5G、VR、超高清視頻等產業優勢,積極開拓世界文化市場,讓更多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

他特別談到,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文博會應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內涵和新時代特征。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文核心和靈魂是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大灣區協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二是文化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的靈魂;三是“一帶一路”促進三地文化的交匯融合。他提議,“文博會應以傳統文化為重要載體和媒介,配合‘一帶一路’倡議,開展與國內外全方位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應有的貢獻。”

四、閱讀有力推動深圳在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

談起創辦於2000年的深圳讀書月,何東平表示,深圳的做法在全國領風氣之先。希望越來越多的城市像深圳一樣,大力推動全民閱讀,提升公民素質,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深圳是全國最年輕、最有活力的移民城市。它為什麽能幾十年堅定不移地倡導全民閱讀?根本原因,是這個城市具有閱讀的內生動力。”何東平說,深圳是一座充滿朝氣的城市,它要求每個巿民不斷提升自己的涵養和能力,有一種內在動力推動深圳人去讀書、去充實自己。這是深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積極響應,更是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的不竭動力。

“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是201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深圳關於全民閱讀的最高榮譽,深圳是迄今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城市。“為什麽深圳能夠獲得這樣的殊榮?這跟深圳的歷史淵源、誕生契機、城市構成緊密相關,它的文化特性、精神氣質、輿論導向都指向閱讀,既有動力也有載體。”何東平說,深圳年輕人多,有強烈的閱讀需求。較高的經濟水平和良好的市民素質也有利於閱讀的推廣。

“深圳讀書月創立以來,閱讀已經成為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整個城市形成創新的氣氛和良好的人文情懷,有力推動深圳在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何東平表示,閱讀使人聰明,閱讀使人永葆創新氣質,每一個深圳人都將肩負起走在時代前列的歷史使命。

何東平說,深圳讀書月已開展20年,開全國風氣之先。深圳贏得未來要靠創新驅動,靠不斷豐富自己,引領潮流。他舉例說,深圳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進程中,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機遇,增強核心引擎功能,這不僅要靠發達的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還要有發達的文化創意產業。

“在這方面,深圳順應時代要求,它追求知識,追求創新,追求時代潮流。深圳有較發達的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還有不斷創新內容與形式的讀書月活動。它將有利於深圳繼續引領先行示範的風氣,引領時代創新的潮流。”何東平說。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