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開欄的話
歷史總是在標誌性的節點上鐫刻永恒。
2020年,註定不凡。
於中國,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是一個浩蕩歷史長河裏“當驚世界殊”的閃耀坐標。
於深圳,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這是一個新征程再出發的閃亮起點。
站在歷史交匯點上,深圳經濟特區迎來40歲的生日。
“在中國城市化高歌猛進的征程中,沒有哪座城市能夠替代她的樣本意義,因為她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好的縮影。”
40年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擁有200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都市,深圳奇跡般崛起於中國南方,以朝種暮獲的成績贏得世界的矚目與掌聲。
數字是最佳詮釋。1979年,深圳經濟特區生產總值僅有1.97億元,人均GDP606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0.17億元;到2019年,深圳生產總值為2.69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73億元,生產總值增長13725倍。一條條陡峭的向上曲線,勾勒出一個年輕城市的成長奇跡。
“沒有特區的銀行,就沒有特區的發展。”特區40年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中,以深圳中行為代表的“金融先行者”走過了一段篳路藍縷、創新思變、不斷超越的光輝歷程;演繹了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到躋身深圳市一流商業銀行的創業奇跡;以金融的活水澆灌了城市茁壯成長,為深圳特區的經濟騰飛書寫了精彩註腳——
從最初獨家經營外匯業務,到如今深圳中行領跑跨境金融服務,服務千萬家深圳企業走向世界;從早期的單一外匯窗口到如今形成了多渠道服務全面開花,深圳中行持續深化體制改革,創新產品服務;從一開始網點寥寥,到如今深圳150余家網點,借助中行遍及全球的金融服務網絡,深圳中行將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與特區共生共榮,共同成長的40余年裏,深圳中行一路踐行服務實體的信念,在“春天的故事”中演繹了一幕幕華彩樂章。縱覽深圳中行成長過往,敢闖、爭創、開發、逐夢的關鍵詞無一不投射著真切的深圳氣質。
拓荒者胼手胝足、歷盡艱辛;改革者勇於嘗試、敢為人先。回首四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和深圳特區建設為深圳中行插上了翺翔的雙翼。站在“雙區”驅動發展的新機遇,深圳中行肩負新使命,發揮全球化、綜合化的優勢,爭做先行示範區建設的先行兵,以持續的金融創新之力助推深圳持續高質量發展,在先行示範中書寫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新篇章。
不忘歷史,方能不畏將來。面對風雲激蕩的歷史坐標,本報特別推出“風華“圳”茂四十載 奮楫爭先立潮頭——深圳中行慶特區四十年系列報道”,回望這如火如荼的沸騰年代,記錄深圳中行探索創新、砥礪前行的生動足跡,勿忘這份時代使命與不變初心。
8月初的深圳,驕陽似火,深南中路北側市委大院門前,一尊奮蹄向前、埋頭苦幹的青銅牛雕塑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光。在不遠處的深圳博物館老館前,另一尊名為“闖”的巨人雕塑,張開雙臂用力撐開大門,跨步向前。
兩尊巍然矗立的雕塑,生動展現了那個年代的深圳精神:敢闖、開拓。
回顧特區建設發展的初期,在各種困難和挑戰面前,特區人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一個打破過去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建立了第一個出口工業區……創造了深圳速度,打造了深圳質量,塑造了深圳觀念,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深圳因而變成今天的深圳。
與深圳的開拓精神一脈相承,在發展伊始,作為深圳最早成立的國有專業銀行的深圳中行扮演了深圳乃至全國外匯業務“拓荒牛”的角色,一大波“吃螃蟹”的舉措在深圳開始先行先試:突破當時外匯專業銀行的限制,自主開展人民幣存貸業務和個人外幣存款業務,同時也是首家向蛇口工業區發放開發貸款,為如火如荼的特區建設提供強勁的金融支持……
實際上,當時深圳特區建設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艱難起步,金融業的發展只能由改革的“先行者”們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深圳中行,註定要勇當尖兵,擔綱先鋒。
破冰
順應改革開放東風 克服重重困難起步
歷史風雲挾著火熱氣息撲面而來,回首40年前,改革開放大幕初啟,曙光與塵埃升騰。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鄧小平審時度勢,創造性地提出建立特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暫行條例》,批準設置深圳經濟特區。迎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經濟特區這一嶄新事物在中國古老大地上宣告誕生,並自此承擔起先行先試為改革開放探索開路的重要歷史使命。
打造經濟特區,深圳先行,金融力行,當仁不讓。
早於特區成立,1978年,深圳中行便與人民銀行“分家”,成立了中國銀行深圳辦事處。“那時連一張凳都沒有,我們運送鈔票的單車都是向人行借的。”中行老人回憶道。彼時特區的銀行業,一窮二白,艱難起步。為服務深港兩地居民的換匯需求,深圳中行從最簡單的“存、貸、匯”業務開始,獨家提供外幣兌換、派發僑匯、本外幣存款等外匯服務,在僅有兩層的辦公小樓裏開啟了艱難的創業歷程。
深圳經濟特區早期的定位是“外向型經濟特區”,明確“三個為主”,即資金以外資為主、企業以外企為主、產品以出口為主。時代的號召下,作為在深圳同業最早開辦外匯業務的專業銀行,深圳中行切實發揮獨家經營外匯業務的專業能力,主動履行外匯專業銀行的角色和使命。
“當時的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外匯兌換需求巨大。”深圳中行原出納處、清算處處長湯瑞賢回首過往,“我們每天早上7點就要踩著從人民銀行借來的自行車,背著裝有鈔票的麻包袋去海關外幣兌換點工作。下班之後,再用麻包袋帶著錢以及賬本回公司。”創業初期的艱辛歷歷在目,述說著第一代深圳中行人的責任與榮光。
建行初期,雖然條件艱苦,但深圳中行員工意氣風發,以高度的使命感積極投身分行建設,勇於開拓,銳意進取,利用外匯專業優勢,成為深圳特區對外經濟發展領路人。
這份努力可以用數字來佐證。1978年,中國銀行深圳辦事處成立初期員工總人數僅52人,發展至1985年,深圳中行擁有網點11家,員工798人,人民幣存款7億元,外幣存款4億美元,人民幣貸款9億元,外幣貸款近2億美元。
40余年來,深圳中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外匯業務專業人才,從海關通道辦公起家,到如今跨境金融全球服務。深圳中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成為深圳跨境金融服務典範。
初心
矢誌服務實體經濟 傾力支持特區發展
“中央沒有錢,可以給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鄧小平1979年在重要工作會議上的這句話既是一句振聾發聵的豪言壯語,又是擺在改革探索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改革之初,深圳百業待舉,百廢待興,“殺出一條血路”路途荊棘,困難重重。
“特區成立之初,面臨的首要難關是貨幣資金的不足。”追溯時光,在很多老深圳人的記憶中,如火如荼的特區建設資金需求巨大,填補資金缺口、平衡資金供需、搞好內外結算的重任落在了深圳金融業的肩上。
於是,恢復、重建、引進一系列機構創新的舉措快馬加鞭。為支持特區發展,國務院特批深圳實施“資金切塊政策”,創造了穩定、寬松的資金環境。
風勁正是揚帆時。從1981年為中電工貿公司開立國內第一份信用證和第一個保證金賬戶開始,深圳中行擔當起深圳乃至全國外匯業務拓荒牛的角色,借助外資、中外合資、產品外銷等服務,實現業務產品革新,為特區建設輸送“貨幣第一推動力”。
隨著蛇口建港填海的“開山炮”轟鳴炸響,蛇口工業區正式創辦。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興土動工面臨的資金缺口,從哪裏要錢?成為當時迫切的問題。1983年,面對特區建設資金緊張,深圳中行敢為人先,突破當時銀行只能涉足流動資金貸款的限制,為蛇口工業區建設提供6000萬港幣開發貸款。1985年,我國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合資談判和項目融資啟動,深圳中行配合協助中行總行參與並承辦了接下來該項目的綜合金融服務。“大膽地試,勇敢地闖”,深圳中行人用拼搏的韌勁、智慧的汗水澆灌著這片改革熱土。
時值今日,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矢誌不渝。深圳中行始終走在市政建設和主流業務的第一線,作為深圳土地儲備貸款銀團成員單位,參與了港口、機場、公路、鐵路及地鐵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
敢闖
先行先試敢為人先 開拓進取勇立潮頭
特區的建設馬不停蹄,舊體制的藩籬逐漸被打破,這一方熱土在新的思想、新的精神滋養下處處都散發著強大生機。
在當年改革開放“開山第一炮”炸響的地方蛇口,至今仍矗立著一座石碑:“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看似尋常的口號,1981年首次提出因受姓“資”姓“社”爭論的思想束縛,引起了軒然大波。口號第一次見諸報端是在1982年11月22日的《深圳特區報》頭版,引起巨大轟動,開始沖出深圳,走向全國,成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強音。
在此之後,深圳特區開拓創新的道路越走越寬,以“先行”的實踐與“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為推進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進程提供了一種“新精神”——敢闖、開拓。
老一輩“拓荒者”回憶,第一代深圳中行人摸著石頭過河,先行先試,突破外匯專業銀行分工,開辦人民幣存貸款業務;嘗試開辦個人外幣存款業務,將深圳居民手中的外幣集中起來,用於支持深圳特區建設。
正是這種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特區拓荒牛精神,推動著深圳中行為深圳金融業改革邁出堅實步伐,以改革創新之舉擦亮了深圳中行跨境服務領先的“金字招牌”。
1984年,鄧小平到深圳視察改革發展成果後,小平同誌為深圳寫下:“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一句振聾發聵的肯定讓一路埋頭前行的深圳人吃下定心丸,深圳特區改革開拓的方向、路徑、目標前所未有的清晰、明確、篤定。
篤者,定也。方向定,目標定。定者,實也。心中實,腳下實。自此,敢闖、敢試的深圳中行人步伐越邁越大,信心越幹越足,肩負著探路的重任壯懷前行。
寫在後面的話
1992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已有12年,這一年鄧小平到南方深圳、珠海等地考察,發表重要的南方談話。國貿大廈是當時深圳的最高樓,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以國貿大廈為中心的這一地帶現在是深圳重要的人民南商圈。當時深圳從這裏開始建設,深圳中行的大樓也身處這一片繁華腹地,見證著、參與著深圳的日新月異。
當時,鄧小平站在國貿大廈的旋轉餐廳指著外面說,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深圳,是幹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寥寥數語,把深圳的形象刻畫得極為鮮明、生動和深刻。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精神,正是鑄就特區奇跡的根源所在。“一股腦兒向前沖”開拓進取的韌性同樣激勵著那一代的金融改革先鋒們,深圳中行敢為人先的佳話在今日仍在傳頌,第一代深圳中行人拼搏進取的精神依然燃燒——
2018年中國銀行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深圳中行同時啟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建設,圍繞支付、融資及服務等領域,一系列創新成果加速落地;為更好服務先行示範區建設,中國銀行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去年11月簽署《中國銀行服務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今年《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發布,深圳中行通過信貸投放、資本市場服務等多措並舉夯實服務實體初心;今年受國際疫情的影響,深圳外貿企業蒙上沈重的陰影,使命在肩,深圳中行一系列穩外貿舉措密集出臺……時代命題在前,中行人用敢闖的勇氣、創新的魄力給歷史交了滿意的答卷。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如今,站在實現百年奮鬥目標和千年小康夢想的歷史交匯點上,新一代的深圳中行人拿出敢為天下先的膽魄,永葆“殺出一條血路”的闖勁,爭當開拓者、實幹家,將繼續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挺立潮頭、走在最前列,緊抓“雙區”建設新機遇,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