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2019年1月16日,深圳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舉行開幕式。在港澳界別委員分組討論中,代表們圍繞粵港澳大灣區與深港合作,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熱點問題開展討論。
大灣區根本:人力資源和法治
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發展大灣區,要有戰略的高度和廣闊的胸襟。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香港、澳門和廣東的,更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
粵港澳大灣區設立以來,見證了兩岸三地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等諸多方面的不斷融合和深化合作。正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女士所說,“粵港兩地的合作有着無限的可能性”。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四大灣區中最為年輕,也是經濟體制、文化背景最為多元的灣區。唯有在粵港澳大灣區,流通着人民幣、港幣和澳門幣三種貨幣,人們用粵語、普通話、英語的三文兩語進行交流。所以,在這裏,我們既要傳承優秀的經驗和理念,也要為新生事物提供健康成長的沃土。大灣區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離不開一流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在我看來,吸引一流人才,最重要的不是豐厚的物質,而是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的大環境。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成為世界上最公平的灣區,成為最尊重知識、最鼓勵創新的灣區。加強法制建設是決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敗的關鍵。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灣區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是,我們有不同的法律系統。這一點,運用得好是一個強項,運用得不好就是一個弱項。大灣區的發展,勢頭迅猛,法律法規一定要跟得上節奏、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走在未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新鮮事物的前面。——市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如是說。
政協委員紛紛憧憬大灣區
前海的定位是:第一,前海是大灣區對港合作先導區、深化深港合作的示範區;第二,前海是推動制度創新、深化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第三,前海是深港專業服務合作對接區;第四,前海是“金融+科技”及“科技+金融”合作區。第五,前海是香港青年內地創業的起跑點。
在這裏借用梁振英的一句話:“為香港擴容,為青年圓夢”。前海是大灣區深港合作試驗田,至今累積推出制度創新成果401項,已經在全國復制推廣28項,全省復制62項。在大灣區規劃下,前海下一步應當進一步強化開放便利港人的措施,協助香港融入國家大勢,積極推動港人港稅,做好與港人港企的對接,一同建立大灣區共同家園。在制度創新方面,前海可考慮依托專業服務機構代替部分政府服務職能,試行“強監管、輕審批;重法規、少流程”的香港模式。香港有與世界接軌的一流專業服務,可以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很好的服務和平台。前海作為最靠近香港的內地區域,可以成為對接香港專業服務業的門店,香港是廠,前海是百貨商城。深圳可提供鼓勵政策吸引香港專業服務機構入駐前海,並和香港一起在全國宣傳,在前海購買香港專業服務,搭船出海,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基於中英街出入境地理區位、發展商貿購物街的優勢,以及深圳在電子商務方面的經驗,中英街可抓住電子商務發展的契機,將中英街邊境購物街兩側商城發展成為線下實體店,鼓勵和便利灣區和內地廣大消費者通過“線下體驗+在線購買”的O2O創新模式購物。中英街和沙頭角將有希望通過抓住聯合發展跨境電商的重要契機,推動經濟產業結構多元化,發展立體型產業鏈,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聯動沙頭角保稅區和鹽田港保稅區,發展與零售商貿相結合的跨境電商業務,使中英街商貿發展更上一層樓。
一、堅持“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發揮香港、澳門特有優勢。將香港、澳門特殊制度中的一些機制、體制、政策等擴大和移植到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城市當中,促進九個城市與香港、澳門的融合發展,推動整個大灣區加快實現國際化、全球化。
二、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大社區的規劃、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結合香港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體系,保持香港在世界經濟市場中的活力和競爭力。在維護香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國際地位的目標下,堅持“一國兩制”,堅持制度創新,開創粵港澳經濟、社會合作和聯繫的新模式,解決各區域發展中的功能擴展問題,既有利於大灣區自身經濟、社會的深度調整和轉型,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又有利於繼續探索大灣區的大社區合作新體制、新機制,促進珠三角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繁榮發展。
三、建立一個無邊界的大灣區。除地域上的物理隔離外,應盡可能地增加人員、貨物、信息、媒體、資金自由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擴大到貿易服務領域,涵蓋諸如金融、保險、通訊、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領域,逐步實現在整個大灣區的全面開放。
四、借鑒和學習香港在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擁有的政策。將這些優勢引入大灣區,實現大灣區大社區的全面融合,在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等領域實現資源共享、相互開放、相互銜接、相互合作,使大灣區居民共享融合成果,在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生活環境上逐步達到國際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