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自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規劃提出以來,以金融業見長的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在大灣區建設上當仁不讓地承擔着金融建設與合作的重要任務。在金融科技方面,香港緊跟內地潮流,先後提出“智慧銀行新紀元”目標、支付寶及微信香港版、“轉數快”支付系統、加快虛擬銀行落地;在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在“深港通”、“滬港通”的基礎上,香港推出“債券通”以及基金互認安排;“同股不同權”等港交所的改革,為兩地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金融科技讓港無縫銜接大灣區
金融科技之風席捲粵港澳大灣區,也帶動香港持續發力,推出多項讓科技融入金融的新舉措,一掃“無現今社會進程慢”的陰霾,讓往來兩地工作、學習、旅遊的人士切切實實感到了便利。
支付寶和微信如今已成為內地居民最通用的支付方式,香港在這一方面雖起步較晚,但步伐卻一點也未放鬆,同時姿態更加開放,與其他城市在行業、監管等各方面的合作不斷深入,市場前景廣闊。自2017年首次踏足香港市場以來,微信與支付寶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展,甚至攻下一些連八達通都未涉足的消費場景,如部分出租車和小巴、街市、茶餐廳、小店等。在2018年初的香港工展會期間,就已經有近百家商戶首次用上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如今,微信與支付寶亦設有香港版,不僅可以連接香港銀行戶口、信用卡,也可實現跨境在大灣區內實時轉換匯率進行支付,為香港融入大灣區掃清了日常消費支付的障礙。
在發展微信、支付寶,更加貼近內地生活需求以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簡稱“金管局”)針對金融科技還推出一系列舉措,推動香港邁向智慧銀行的新紀元。這些包括,推出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服務,只需一個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即可隨時隨地進行港元或人民幣支付;引入不設實體分行的虛擬銀行,為傳統銀行服務引入新思維;加快跨境金融合作,如與深圳有關單位簽訂了備忘錄,並安排兩地學生到彼此地方考察、活動。
在2018年10月舉辦的香港金融科技週(Hong Kong Fintech Week 2018)跨越了香港和深圳,金管局金融科技總監周文正對活動拓展至深圳舉行表示贊賞,他深信該次跨境的金融科技盛會將會“為大灣區的金融科技發展及應用發揮重要管道作用,同時進一步加強香港的跳板角色,幫助內地金融科技公司邁向國際,以及協助海外金融科技公司進軍內地市場。”
在金融科技週期間,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也透露,目前另外一個正在討論的大灣區合作項目是在貿易融資上應用區塊鏈技術,透過分享數碼化貿易文件及將融資程序自動化,改善整體貿易流程,並減低失誤和出現詐騙的風險。香港金管局宣佈,由香港十二間主要銀行組成的聯盟已啟動了貿易融資平台“貿易聯動”。劉怡翔表示,目前金管局正與內地有關部門密切研究讓內地銀行連接到“貿易聯動”的可行性。
跨境金融合作促人民幣國際化
在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功不可沒。作為離岸中心,香港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地位,積累了數量眾多的中資金融機構,也成為了海內外資金往來、貿易往來、人員往來的中轉站。自200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來,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逐穩固、加強。至2018年1月,在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許可機構就達到了138家;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的統計數字也表明,2017年全球超過七成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額均是經香港處理的;此外,2018年上半年,香港的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RTGS)系統錄得的平均每日交易額保持在9,0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高水平,意味着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繼續支撐大量的金融中介活動。
整整十年,香港毫無疑問地坐穩了“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寶座,並借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不斷拓展跨境人民幣業務,除了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外,和其他人民幣離岸中心相比,香港提供的人民幣投資產品種類也最為齊全,從存款、債券、基金、股票到保險一應俱全,投資組合方式多樣。
例如,為加強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滬港通”和“深港通”已分別於2014年和2016年開通,而且從2018年5月起,“滬港通”和“深港通”每日額度均增加至520億元人民幣,而其內的“港股通”每日額度也分別增加至420億元人民幣,達原來的4倍,進一步推動了兩地資本市場的融合。此外,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債券通”北向交易相繼開通實施,有助內地資本項目逐步開放、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亦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2017年7月,香港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增加至5,000億元人民幣,繼續成為全球擁有最大RQFII額度的地區,進一步鞏固了香港作為境外投資者進入內地金融市場跳板的角色。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來,人行陸續出台新政策措施,促進人民幣跨境流動。而IMF正式接納人民幣為SDR籃子貨幣後,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普遍提高。展望未來,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應堅認為,在此背景下,粵港澳金融合作可以更加聚焦跨境人民幣業務,如跨境人民幣貸款、資金池、債券發行、資產轉讓、股權投資等。
創新引內地企業來港蜂擁上市
香港交易所(以下簡稱“港交所”)去年12月21日發表報告稱,香港2018年重上全球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額榜首,達2,778.5億港元,為2010年以來最高。期間香港新上市公司數目為207家,比前一年增加30餘家,其中多數為內地企業。更值得注意的是,該年度的三大IPO均花落內地企業,分別為中國鐵塔、小米集團及美團點評。業內人士分析,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18年港交所上市規則的修訂。
2018年4月,港交所開始實施其籌備已久的上市制度改革,歡迎新經濟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使得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採取雙股權架構(同股不同權)及尋求第二地上市的企業赴港掛牌上市稱為可能。港交所數據顯示,自上市新規則推行以來,年內共有2家同股不同權架構以及5家生物科技公司以新規則上市。
5年前,因港交所上市制度不支持同股不同權,令香港錯失了阿里巴巴這個電商巨頭帶來的機遇;4年後,被視為資訊科技行業“獨角獸”的互聯網企業小米在2018年7月成為了首家嘗鮮香港“同股不同權”上市政策的企業。同年8月,總部設在杭州的歌禮生物在港上市,作為一家成立不久的創新藥物研發生產企業,歌禮成為了港交所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第一股。
此外,港交所在2018年4月與中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雙方歡迎對方市場符合條件的掛牌/上市公司在本市場申請掛牌/上市。全國股轉公司對掛牌公司申請到港交所發型股票和上市將不捨前置審查程序及特別條件。
這意味着新三板掛牌企業赴港交所上市將不用摘牌,而是採用增量發行股份的方式,同時保留新三板掛牌企業和H股上市企業的“身份”,享有兩地市場的交易、定價及融資服務。按照全國股轉公司的政策安排,掛牌企業申報H股IPO的,在籌劃申請發行H股期間須履行信息保密義務,原則上也無需申請暫停轉讓。這無疑對之前交投清淡、少人問津的新三板市場是一個較大的利好,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的眼球。
2018年底,內地從事創新驅動型生物制藥業務的君實生物-B在港股掛牌上市,標誌着“新三板+H股”(又稱“3+H”)破冰,既為掛牌企業帶來了品牌形象效應,又為新三板帶來了不容小覷的正能量。
“目前仍有超過200家公司在排隊申請來港上市,同時預計會有一兩家集資金額超過200億港元的巨型IPO。”普華永道香港企業客戶主管合夥人黃煒邦表示,目前有大約5家大型公司正在考慮在港IPO,主要是內地企業,既有新經濟企業,也有一些傳統行業的企業,“他們上市的進程主要取決於市況,如中美貿易摩擦談判的進展等,希望等塵埃落定後,在今年下半年會有1~2家企業在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