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 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日前接受央視記者訪問,談及粵港澳大灣區存在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同時三地經濟發展程度以及社會管理模式存在差異,是粵港澳大灣區與別不同之處。筆者認為,張曉明點出了大灣區發展的關鍵點,也是未來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大灣區的發展,應該首先從促進粵港澳三地居民生活便利化入手,讓粵港澳三地居民都能切實感受到大灣區是大家共同的家園。
區內差異帶來交往障礙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從概念的提出,再到納入「十三五規劃」,至今仍未推出詳細的規劃綱要,張曉明這次接受央視的訪問,令大灣區未來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在訪問中,央視記者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存在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同時三地經濟發展程度、社會管理模式存在差異的問題,張曉明認為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上已存在的幾個灣區不同之處,粵港澳三地在經濟制度、法律體系、行政體制和社會管理模式等方面,在經濟自由度、市場開放度、營商便利度及社會福利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不小的差異。
他指出,這些差異決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其他灣區所沒有的制度和體制機制難題。這些差異會影響到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生產要素的便捷流動,影響三地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有效銜接,影響跨境協同創新效率和市場深度融合。
「兩制」的差異,對粵港兩地交往和融合發展的影響,確實十分顯著,筆者認為,張曉明點出了大灣區發展的其中一個重點問題,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將為大灣區釋放出無比的能量,為三地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
常聽到一些人說,粵港兩地因「兩制」差異產生的交往障礙問題,不僅比內地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交往難以解決,甚至還比一些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問題也更難解決。比如,有關電訊漫遊費的問題,內地自2017年起全國一體化,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遊費,而同一年,歐盟也廢除了成員國之間的漫遊費,歐洲31國之間取消了電話、數據的漫遊費用,而粵港澳之間,同處一個大灣區,要解決這一問題卻顯得困難重重,暫時還不知何時可以解決。
打破傳統思維需創意遠見
亦有人說,香港居民雖然也是中國公民,但在內地受到的待遇,卻與外國人接近,許多服務都將港澳台同胞及外國人與內地居民區別對待,有些服務的收費要高於內地居民,有些服務則對港澳台居民要有更複雜的手續,甚至不對港澳台居民開放,即使在大灣區,這種情況也存在。
舉例而言,筆者不久前想到深圳開一個內地的銀行戶口,以使用內地的電子支付平台,方便搭車、消費,但卻發現即使是這樣一件小事,做起來卻十分困難,原因是除了要提供在香港的個人資料、居住地址證明外,還必須提供內地的居住地址證明。大家都知道,今時今日,在內地生活,如果沒有電子錢包,只靠現金,十分不便,在一些地方甚至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一個簡單的銀行開戶問題,就能對大灣區的居民往來,帶來許多障礙。
筆者認為,促進大灣區的發展,應從小處著手,從具體的問題出發,而不應該只從理論、學術的方向去思考。首先就應該從粵港澳三地的生活便利化著手,讓大灣區內的居民,可以更便利地往返於三地,實現大灣區內取消電話漫遊,放寬車輛跨境限制,推出灣區內通用的電子支付平台,大灣區內互通的銀行服務體系等等。
不久前,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大灣區人」的概念,應該說這是打破傳統思維,具有創意和遠見的意見,但是如果大灣區內三地居民的生活未能便利化,又談何「大灣區人」呢?
存在「兩制」的差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同時也是難點,不過解決這些難點問題,將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重點,如果這些問題能夠有所突破,那麼將為大灣區帶來巨大的發展動力,同時也為「一國兩制」帶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