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李錦記四代人的北美歲月
作者:文:王國璋,鄭宏泰,黃紹倫   來源:橙新聞    2019-01-14 15:16
李文達和蔡美靈所生的五位子女——即李錦記第四代,都在香港完成小學教育,中學和大學階段則基本上都是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國完成。

【識港網訊】李文達和蔡美靈所生的五位子女——即李錦記第四代,都在香港完成小學教育,中學和大學階段則基本上都是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國完成。子女遠赴北美留學初期,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們,蔡美靈曾親赴當地,陪伴孩子們學習成長,共同度過一段不算短的北美歲月。

李錦記於1980年代後高速發展時,眾子女則成了開拓北美業務的巨大力量。所以如李文達所言,李錦記的市場佔有率當時能節節上揚,實有賴眾子女的襄助,而他們的北美歲月,對此關係重大。

 

吾家子女初長成──求學階段且稚氣未消的第四代,由左至右為李惠民、李惠雄、李美瑜、李惠森、李惠中

 

1972年,在香港完成初中課程後的李家老大李惠民,率先踏上了負笈海外之路,當時升學的目的地,是加拿大維多利亞(Victoria)的某間寄宿學校。蔡美靈之所以選擇加拿大,主要是她有甥兒在那裡當醫生,可就近有個照應。

李惠民回憶說:「三個月後,父母到學校探望,還未踏進宿舍房間,就已經聽到打麻將的聲響。父親大怒。我當時解釋說,不關我的事,是其他學生。雖然如此,父親已經對該校的環境不滿,學期結束後就要我轉校。」

於是,蔡美靈的甥兒介紹了離多倫多約一百英里遠的另一所寄宿學校,讓李惠民入讀。李惠民轉到那裡就學後,卻沒住進該校宿舍,而是遵母命向學校要求外宿,住在學校附近的另一座小鎮。然而,李惠民接著說:「父親後來還是對那一帶的環境不滿意,主要原因是覺得那個小鎮實在太小、太過與世無爭,認為那種環境不免讓人安逸怠惰、喪失鬥志,所以希望我再度轉校。」

1973年,李美瑜和李惠雄也相繼出國,以成績和興趣入讀不同學校,都是補習老師幫他們選擇推薦的。李美瑜在夏威夷的寄宿學校度過一年,由兩位舅父在那裡照應。李惠雄則是到了加拿大偏僻的紐賓士域省(New Brunswick),入讀軍校。1974年,李文達夫婦安排三兄妹都聚到了李惠民在加拿大的宿處作伴,也便於蔡美靈照顧。

1975年後,李家子女又由加拿大的多倫多附近,逐漸聚到了美國三藩市一地。李文達夫婦在三藩市本就有很多朋友,後來為便利子女在三藩市就學,更在三藩市灣區的貝爾蒙特(Belmont)買了房子。李惠中和李惠森的中學階段,正是在這一帶度過。據蔡美靈回憶,由加拿大遷徙美國時,她要親自從多倫多開車,橫越整個美國大陸,足足開了四天。當時李惠民僅十七歲,李美瑜十六歲,路途中雖曾幫忙開車,主要還是靠她獨力完成。蔡美靈在美國加州時,還有一回開車外出購物迷了路,但她並未立刻急著去找出路,而是繼續購物。兒子李惠森說,母親那時並不擔心,還說:「shop 完再搵出路!」(買完再找出路)所以他覺得母親就如父親般很有膽色,處變不驚。

李文達本身是家中老大,信守「長兄為父」的古訓,對子女也要求他們對外務必團結一致。李美瑜說:「父親常教訓我們,在外頭一定要聽大哥的話,他說什麼你就要做什麼,哪怕他說得不對,你也要照做。」正因如此,李文達夫婦不在子女身邊時,孩子們的零用錢就全都交給李惠民,再由他分派給弟妹,而李惠民也把錢管得清清楚楚。

李美瑜接著補充:「Eddy 會把家裡打掃得非常乾淨,自己天天擦地。我們的分工,通常是我煮飯,David 洗碗,Eddy 擦地倒垃圾⋯⋯他要整理到房間非常乾淨才滿意。」另一方面,李惠雄則提到,思想傳統的父親,一直希望子女根在香港,所以即便在國外求學,也會要求他們每年返港一兩回。

子女即將升讀大學時,李文達不曾特別指定他們該讀哪些科系,但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讀什麼科系都好,讀完就回來幫手」。兒女心領神會,結果都選了與家族事業相關的科系。李惠民1980年畢業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食品科學與科技專業,李美瑜同樣是修讀食品科學。李惠雄則是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馬歇爾商學院,修讀工商管理及市場學。

年紀較輕的李惠中和李惠森同樣出身於美國著名大學,前者在南加州大學化學工程畢業,後者則拿了南加州大學企業管理與財務系學位。即是說,五名子女均在著名大學畢業,不枉父母一番苦心栽培。除了老么李惠森有餘裕在香港的花旗銀行工作過一年多外,其他四人都是在畢業之際,就被李文達急急「徵召」,投身家族事業,日後又都能獨當一面,將李錦記的發展推向另一光輝台階。(本文摘自《李文達——醬料大王的傳奇》)

 

《李文達傳——醬料大王的傳奇》 作者:王國璋,鄭宏泰,黃紹倫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8/12/31/010106851.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