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將有助於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平,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而當中完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國際仲裁中心至關重要。有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指,將在今年兩會提出建議,定期召開粵港澳三地仲裁聯席會議,邀三地仲裁法律持份者參與大灣區仲裁發展規劃設計,引導大灣區內的各仲裁機構差異化運營,並加強三地仲裁和協調交流合作,為區內培養國際化仲裁員。
去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由廣東省9家仲裁機構與香港、澳門兩家仲裁機構共同倡議發起成立,標誌着大灣區的仲裁機構由各自為戰轉向攜手共進。
身為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調解員和深圳國際仲裁院仲裁員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曼琪強調,隨着內地經濟和「一帶一路」的持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仲裁前途潛力無限。
召開三地仲裁聯席會
陳曼琪認為,大灣區的仲裁體系領先全國,要將大灣區打造為國際及「一帶一路」仲裁中心,仍需要優化仲裁頂層設計,發揮大灣區內各仲裁機構自身定位優勢,打造自身仲裁特色,避免同質化競爭,分工合作,共建大灣區仲裁品牌。
她將在今年兩會上建議,定期召開粵港澳三地仲裁聯席會議,邀請三地仲裁法律持份者參與大灣區仲裁發展規劃設計,並引導大灣區內的各仲裁機構進行差異化運營,例如,深圳國際仲裁院作為內地與香港共建的仲裁平台,應發揮其臨近香港及境外仲裁員較多的優勢,打造集大陸法和普通法仲裁於一身的國際商事仲裁中心,而珠海國際仲裁院可以發揮其「一島兩制」,專注高科技、文旅、娛樂等高附加值及新型產業糾紛仲裁等。
她認為,應加強三地仲裁及調解交流合作,組織模擬仲裁及調解案件,讓仲裁員有機會觀摩和熟悉其他法律體系下的仲裁規則與程序,培養國際化仲裁員。
為打造國際仲裁品牌,陳曼琪建議引入更多港澳籍仲裁員,擴大三地仲裁員名單,包含各類專業船運、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及國際經貿專業人士,發揮港澳法律人才優勢,亦能打造外商更容易適應的高效、便捷、透明的仲裁機制。
灣區仲裁需求非常大
陳曼琪表示,仲裁不需經過法庭,可以讓各方預先協議用哪種法律解決糾紛,更有保密、快速的優勢,是解決跨國公司糾紛或衝突的重要手段。而且大灣區包含內地、香港、澳門三個司法管轄區,大灣區的公司經常需要跨國、跨地域的法律服務。大灣區將被打造為「一帶一路」的仲裁中心和支撐點,也是國家與國際接軌、對接的重要平台,因此大灣區的仲裁需求將非常大。
她並建議大灣區要探索涉外商事行政糾紛仲裁及調解解決機制,試點在涉外商事行政案件中採用仲裁及調解解決糾紛,並建立涉外商事行政案件仲裁及調解規則。
陳曼琪認為,香港的法律人才應該更加了解大灣區的經濟、社會和法律,把握內地法律改革和發展的脈搏,才能抓住時代機遇。
不過,如今黑暴亂港已經接近一年,陳曼琪透露,許多一直將香港作為仲裁地的公司都表示,因為香港社會不穩,不得不將仲裁地改為新加坡。雖然當香港恢復平靜之後,會有很多公司重新選擇香港作為仲裁地,但香港的暴亂已給國際社會帶來較差觀感,對香港仲裁事業的影響非常深遠。■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