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形气神之美
作者:黃揚略   來源:識港網    2020-03-09 15:35

我们在第一章说过,东方思维的特质,是整体、辩证、感性、模糊。这直接影响了东方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过程。

我们先看看一首诗的审美过程:

整体视觉:诗作在面前展开,无需细看,先一眼掠过整体,“感受”它的“诗面美”。其选词宜平和洗练,忌冷僻晦涩;结构宜自然顺畅,忌怪异嶙峋。这样,您就通过第一道关了。

声律节奏:逐句吟诵,体味其“音律美”。中华诗歌早在西周、春秋期间形成的《诗经》,就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就是说,诗可吟诵,可配乐,可入曲歌唱,可依诗起舞。诗的押韵形成之回旋美,声调起伏(平仄)形成之节奏美,是诗作审美必过的第二关。

意境气象:中华自古以诗言志,而“志”贵含蓄表达。这就要求诗人通过借景抒情或融情入景,来创造诗歌的“意象”;再结合前面说的诗面气象和声律格调,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让读者从诗境中感悟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来。而意境本身,就是诗人主观的创造,再经过每位读者的感性领悟,它的模糊性和可塑性就更加显露了。正如我们在前面说到的:此诗意境,是含蓄还是明快,是凝重还是轻柔,是热烈还是宁静,是广阔悠远还是局促窘迫,是金戈铁马还是绣户温香,全凭各人感悟和驰骋想象的骐骥。这种审美,给诗歌以宽广的再创造空间,平添无穷魅力。这种“意境美”,就是诗歌审美的第三道关了。

神采韵味:这第四道关“神韵美”,是从诗歌中“体味”出诗人的性格风采和诗中对生活的思考。像品一道好茶一样,诗的韵味越悠长,感染力就越强。

这四道关下来,是不是有一点儿云山雾罩的感觉?这就对了。这种“整体视觉、辩证分析、感性体味、形象表达”的东方式审美,就是往往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美、朦胧美,给审美者无限的主观再诠释和意境再创造空间。而这个审美过程和审美效果,又最终形成了“形”、“气”、“神”三个层次的审美标准。诗词、书法、国画、舞蹈乃至雕塑、建筑甚至山川风月之审美,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形、气、神。

我们试着来探讨一幅中国书法作品的东方式审美吧:

观其形。主要是观察作品的线条、墨色、结构。线条宜坚韧有弹力而不蔫不肿,宜脱跳有活力而不板不滞,这样,书法的“筋骨”就有了;墨色宜丰富而不单一,浓淡枯润相互映衬,这样,书法的“血肉”就有了;结构宜疏密轻重正倚相互配合,最好能在遵循结字规律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这样,书法的“体格”就有了。若能这样,书法就算有了“形”之美。

感其气。主要是触碰书家在运笔、结字、布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气势、气象、格局。气势宜鼓不宜泄,宜盛不宜衰,尤其收笔宜饱不宜竭;气象宜大不宜小,纳天地于方寸之间;格局宜高不宜下,宜雅不宜俗,宜清不宜浊。

悟其神。主要是品味作品透露出来的韵味,感悟书家寄托在作品中的文化修为、个人秉性和生活思考。
看,这与其说是欣赏美,又何尝不是创造美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看出:形、气、神,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基本要求到高层次追求的审美标准。它是作品评判的尺度,也是作品比较的尺度,还可用来衡量作者思想艺术成就的高低。

网络《今日头条》上曾经提问:《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您认为哪一篇略胜一筹?我不敢藏拙,给它作了个简短回答:

两赋皆中华名篇,辞藻之佳,声韵之美,状物之贴切,寓情之深邃,可谓尽善尽美。而细究之,王赋以“情”胜,借景抒情,发怀才不遇之慨;范赋以“义”长,借境明义,寄济世悯人之怀。就胸襟气度而论,自当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范赋为品之上上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就是说,在“形”的层面,两赋不相伯仲;而到了“气”、“神”层面,范仲淹就把王勃比下去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看法。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评判,会得无数种感受、无数种答案。这,也许就是东方文化审美的无穷魅力所在吧!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