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隨着內地生育率逐年下降,社會越來越擔憂養老問題,「養老金將耗盡」、「結婚率創十年新低」漸成熱議話題。輿論認為,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並非長久之計,養老機構與護理人員的緊缺問題更是火燒眉毛,應儘快鼓勵社會各組織建立民營養老機構。對此,國家衛健委8月27日表示,將加快培養醫療護理員,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
此外,互聯網+養老成為新趨勢,上海、廣東、江西等多地近期開始聚焦智慧養老發展,在剛剛落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一系列互聯網+養老項目已成為現實。
中央調劑非長久之計
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對民生保障、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都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養老服務已成為牽涉面非常廣、人民群眾非常關心的重大民生問題。
近年來,「部分省養老金不夠用」的消息不時被媒體報道,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實行後,「養老金2035年將耗盡」的消息在今年7月再次出現,對此,人社部回應稱,是對制度理解不到位,五項措施將保證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養老金關乎民生,類似「養老金2035年將耗盡」的說法屢見不鮮,尤其是在中央調劑制度實行後,幾十年後養老金能否足額發放,調劑制度是否穩定,都觸動公眾的神經。
有分析認為,從人口流動角度看,很多地區對養老金中央調劑的貢獻,可以說是責無旁貸的,例如廣東常住人口機械增長,而「受益」的遼寧去年常住人口減少近十萬。也有觀點認為,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的實行雖然有?人口流動等多重必要因素,但長久來看,調劑不能是強制性的慈善行為,簡單的平均主義是站不住腳的,「劫富濟貧」的中央調劑並非長久之計。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范建軍認為,討論城鎮養老制度的可持續性,不僅要從「怎樣分蛋糕」角度着眼,而且更要從「怎樣把蛋糕做大」的角度?眼。具體地說,政府要在保持價格基本穩定和風險基本可控的前提下,最大化經濟的實際增速。同時,推動全民參保,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通過實施市場化、多元化和專業化投資,推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
養老業所需硬件不足
公眾對養老金的擔憂來自快速增長的老齡人口與逐年下降的生育率。統計局8月2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1.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僅用了18年左右的時間。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是進入新時代人口發展面臨的重要風險和挑戰。
聯合國預計,中國將在2034年前後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中國社會老齡化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在全世界範圍,沒有先例。」全國人大常委鄭功成表示。
護理人員與養老機構緊缺
但即便養老金能夠足額發放,中國的養老問題仍十分嚴峻,新華社8月27日發文指出,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些短板逐漸顯現,大力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完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等,成為新時期養老服務保障工作的重點。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緊缺的護理人員與養老機構。國家衛健委介紹,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近2.5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超過4000萬,對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呈現龐大而剛性的需求。
目前,中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3種。但隨着人口老齡化以及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機構養老或將成為未來養老體系中的重要支柱,這就對養老院產生了巨大需求。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黃晨熹教授8月29日發布文章稱,隨着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其他社區、機構、醫院等正式或非正式照料主體做好承接養老功能、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準備,顯得特別重要。
「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5張到45張」,這是「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養老目標之一,也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養老床位數量應在800萬張以上。不過目前,中國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約29.9張,離目標仍有不小差距。
同時,總人口中願意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將只增不減。目前,中國老年人願意入住養老機構的人數佔比遠高於全球水平,大約保持在10%左右。如果按照10%的入住意願計算,國內對養老院有需求的老年人數量在2018年大約保持在0.17億人。
而隨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傳統的養老思想逐漸轉變,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意願將愈來愈強烈。2018年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被訪的60歲以上、城市獨生子女父母中,有超過40%的老人將來打算住養老院。意願與人口的雙增,中國對養老機構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供給缺口不斷擴大
然而,從供給角度看,中國養老機構起步較晚,處於初步階段,面臨着數量緊缺、質量不達標等問題。
數據顯示,2011年至今,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自2015年開始,增速明顯下滑,床位缺口不斷擴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缺口已達914萬個。
同時,護理人員缺口問題也十分嚴峻。2018年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指出,至2020年,隨着中國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數量增加,養老護工崗位應達到657萬至731萬。但目前中國的養老護工缺口在300萬至500萬人,新增老年護工的流失率為40%至50%。
對此,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指出,衛健委會同有關部門近日印發文件,明確了涵蓋老年人能力情況和常見疾病罹患情況的護理需求評估標準,指導各地相關醫療機構按照評估標準有效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工作,並據此按需分類提供老年護理服務。
警惕炒養老資源行為
機構與護理人員的急缺導致養老機構價格十分昂貴,早在3年前,廣佛交界的一張民辦養老院床位就被炒到了24萬元人民幣,可以自住可以轉售。民政部對此表示,該模式是對是錯還不好說。有分析指出,部分投機者將養老院的床位當作投機對象,說明現在養老資源特別是優質資源較為稀缺。如果不能對此引起足夠重視、加大投入,顯然無法應對「未富先老」的形勢。
更讓人擔憂的是,養老資源稀缺的現狀不改變,炒「床位」的行為將愈演愈烈,從而推高養老成本,甚至背離其實用功能,淪為一種「投資工具」,重蹈「炒房」覆轍。
加設民營養老機構應為首選
對於養老機構缺口問題,民政部於5月31日正式廢止《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目前,包括廣東、廣西、江蘇、北京、上海等十個省區已經在省級層面宣布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中國處於灰色地帶的養老機構逐漸合法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部署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政策方面放寬准入後,盈利周期長成為民辦養老機構紅利在、入局者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指出,現階段解決養老機構的資金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多方籌措。公辦養老機構每年可以得到政府的財政補貼,在條件許可的地方,這方面投入應予以保證。而對於民營養老機構,政府可以協調銀行、工商等部門,通過提供政策支持和社會化的配套服務,為其降低成本、減輕經營壓力。
近年來,針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面臨的准入審批難、融資貸款難等問題,中國出台多項政策予以大力支持。2019年4月印發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一攬子有力舉措,包括進一步擴大投融資渠道、完善養老服務設施供地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等;財政部等部門也發布公告,從2019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對提供社區養老等相關服務的收入免徵增值稅,並減按90%計入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等6項收費。這些措施力度大、受惠面廣,進一步激發了養老市場的活力。
除加設養老機構外,黃晨熹教授文章指,政府、社區、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責任協作機制尚未形成,應多元主體合作提高生活照料服務的多樣性和有效性。
文章稱,應以社區為平台,多元主體協同合作,解決獨居老人對日常照料類、社區關愛類服務的「剛性」需求。
具體來說,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區與企業合作等方式進行;發揮好社區居委會的作用,居委會對上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對下最了解獨居老人需求,具有整合各類資源、實現供需精準對接的優勢。另外,居委會可與上級政府擬定准入標準,為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參與獨居老人生活照料服務提供先決條件。
探索互聯網+養老模式
同時,隨着網絡經濟的發展, 「互聯網+養老服務」、家庭照護床位等新觀點也被提出。國際上科技與養老服務結合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智慧養老已成為養老服務業的主流趨勢。
易邁雲總經理Jason Mu表示,「隨着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通信技術、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AI養老已然成為行業新的發展方向,必然趨勢。」華師大文章也指,應藉助現代互聯網技術,建立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發展智慧養老。
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展示「AI養老」的應用場景:一進入為老服務中心,迎賓智能機器人已上前熱情迎接。在「分鐘診所」快速測量血脂、血壓、血糖等數據,身體的變化一目了然。藉助遠端醫療諮詢平台對接知名醫院,數據報告有了詳細的解讀。
這樣的場景在上海已成為現實,周家渡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近日開始試運營,工作人員介紹,中心的「智能床」基於5G的網絡環境下,不僅可以記錄老人的心率、睡眠情況等,如果遇到老人在一定時間內離床未歸(比如起夜時),還會有所顯示,提醒看護人員。這裏還有各種高科技,比如進門有人臉識別,可以檢索「數據庫」了解老人是否預約了活動、體檢情況如何等;居民的健康數據還可以同步到相關大數據平台,便於健康自檢與慢病篩查。
作為內地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上海戶籍老年人口已達503.28萬,佔戶籍總人口的34.4%。上海率先開啟AI養老,或可解決自身嚴峻的養老問題,同時為其他城市開闢道路。
法蘭克福社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伯蘭德·卡西近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特色論壇中指出,AI機器人在中國的養老領域有很大投資的潛力。「護理行業有很大投資的潛力,中國目前來說有很大的需要,在經濟上也是有條件來做這件事情的,這不光可以解決社會問題,也可以來發展新的經濟領域,甚至這些技術和產品也可以在其他的國家發揮作用。」他說。
伯蘭德·卡西舉例稱,比如遠端看護,機器人可以不斷地識別監控家裏的老人,會及時蒐集到異常的信號,機器人可以在地上行走,可以接受一些指令,比如來、去、上、下,也可以幫助老人聯繫到遠端的一位護工,並且可以通過這個設備直接和護工進行視頻的溝通。這樣護工也可以遠端確認老人在家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