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李展鵬:香港當年的兼容並蓄是否消失?
作者:潘暢   來源:橙新聞    2019-07-29 10:32
李展鵬是梅艷芳的多年忠粉,把偶像作為研究課題,成就了《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這本書。全書共分為五章,分別是「舞台上的百變革命:壞女孩、妖女、女人心」「光影裡的性別流動:妓女、俠女、昏君」「本土文化的繆斯:混雜、曖昧、邊緣」「緋聞女王的傳奇:身世、愛情、政治」與「粉絲的眾生喧嘩:熱愛、認同、掙扎」。

【識港網訊】《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作者李展鵬是梅艷芳的多年忠粉。

李展鵬是70年代生人,他還記得自己初識梅艷芳時的狀態:當時的他十歲左右,彼時梅艷芳成為「天之驕女」,形象性格都非常突出,特別是她在1985年《壞女孩》一曲中的大膽叛逆令不少長輩痛斥「傷風敗俗」,但這些卻吸引了小小的李展鵬。

李展鵬 圖:潘暢

有種說法是「喜歡的偶像特質總在某些方面與粉絲本人的特質相合」,一直都是乖乖仔的李展鵬也認為,自己喜歡梅艷芳,可能是因為「她的骨子裡有一種叛逆的氣質,而我心裡面也有一些叛逆因子,所以會被叛逆的歌星、人物吸引」。

梅艷芳於2003年過世,李展鵬為她撰寫紀念文章,這件事也成為了他此後每年在梅艷芳生忌與死忌的習慣。2005年他前往英國讀研究所,在「觀眾研究」這門課上了解到把偶像作為研究課題的嚴肅性和意義,明白「原來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地方很多人喜歡某個明星,是因為這個明星有一種特質吸引到這個時代、這個地方的人。所以明星很紅,是因為他在某個方面與大眾接通了。」由此,他決心進行明星研究這件事,也成就了《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這本書。

《夢伴此城——梅艷芳與香港流行文化》 圖:出版社提供

全書共分為五章,分別是「舞台上的百變革命:壞女孩、妖女、女人心」「光影裡的性別流動:妓女、俠女、昏君」「本土文化的繆斯:混雜、曖昧、邊緣」「緋聞女王的傳奇:身世、愛情、政治」與「粉絲的眾生喧嘩:熱愛、認同、掙扎」。

頭兩章以流行曲、廣東歌和電影講梅艷芳的女性形象;第三章講梅艷芳如何表現香港文化——「香港不是一個文化很深厚的地方,但當時流行文化很蓬勃的時候,借用了很多內容」;第四章中收集了幾千篇有關梅艷芳的娛樂新聞,來分析傳媒如何呈現梅艷芳這個「很複雜、很前衛甚至令社會不安」的女性。最後一章則整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齡和性別的粉絲深度故事,試圖了解這些問題:粉絲為什麼會喜歡她?當時這麼妖冶的歌手、又唱禁歌,為什麼會坐上女歌手的第一把交椅?粉絲認同她什麼,或者又有什麼不認同的地方?

圖:出版社提供

回到李展鵬本人身上,他最喜歡的梅艷芳歌曲之一是《冰山大火》:「當時我十歲左右,戴著walkman在街上邊走邊聽,那種節奏感和強勁,以及聽的時候腦中浮現梅艷芳非常大膽前衛的形象,印象很深刻。因為這不僅是一首歌,還代表一個時代,到了那個時候,城市的節奏不同了,城市的形象不同了。」

《夕陽之歌》也是他的心水之選:「這首歌似乎很滄桑和淒慘,但認真聽發現當中的『悲』不是悲涼而是悲壯。歌曲講一個女人面對崎嶇的命運,是要和它打仗,而不是很無奈地接受,這種力量並非能從很多女歌手的歌中獲得。」

電影方面,李展鵬則提到梅艷芳的經典之作《胭脂扣》:「有趣之處在於,在當中她雖然是一個苦命的妓女,她的愛情也不得善終,但是你會見到妓女雖然被動或者身世可憐,也有一份堅強執著。比如幫助十二少離家出走,建議殉情自殺等,到最後她看到這個男人苟且偷生時,決心忘記他去投胎……她與梅艷芳的某種性情接近,所以如花這個角色為何吸引人,除了演技,還有梅艷芳真實性情的融入,人戲合一。」

梅艷芳過世後,眾人悼念,關錦鵬說「梅艷芳的去世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她更被大家稱為「香港的女兒」。從長輩避之不及的「妖女」到「香港的女兒」,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李展鵬這樣分析:

「梅艷芳60年代出世,當時香港還很窮,70年代香港開始經濟發展,她也開始出來唱歌、去舞廳,練得一身功夫,在香港成為四小龍的80年代大紅大紫,香港發生很多事的2003年,她黯然離去,很多人便覺得,她的一生,她的奮鬥歷程,很多地方對照到這個城市的高低起跌。」

「而後來很多事讓大家發現,雖然她唱的歌在當時很大膽,但她的很多性情,包括她很喜歡做善事,很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所以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對於這個女明星的理解,坊間開始慢慢變得比較立體,就不止是台上那個妖冶的女人。」

圖:潘暢

對很多今時今日的年輕人來說,梅艷芳已經是一個有些遙遠的名字,年輕人對過往輝煌的香港流行文化不太了解也無太多探究興趣。而李展鵬認為梳理過去必不可少:「我覺得香港如果要去思考未來,梳理過去很重要,因為過去不止是過去,我們的過去決定了我們今天變成什麼樣的人。從明星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文化的發展,透過梳理,思考香港下一步文化何去何從。」

他覺得當年香港文化的包容態度便是值得學習的內容之一:「今天香港講到本土的時候,有時會比較狹窄,用排除的方式來討論本土。但其實梅艷芳那個年代的香港特色,是很兼容並蓄的,比如她會改編日本歌,會借鑒麥當娜的形象,也在傳統中國中吸取一些元素,如中國小調的歌或者是旗袍,當時那種香港文化是非常包容的。有時我會想,那種包容今時今日是不是沒有了呢?我覺得這是我們重訪過去時一個值得思考的點。」

為梅艷芳寫過那麼多文章,李展鵬最想對她說的話,還是一句「感謝」。

「我想多謝她,多謝她和當時的香港,因為從小梅艷芳、張國榮這些巨星就帶給我們很多頂級的娛樂,就算和日本、歐美相比也並不遜色,多謝他們留下了這麼多好作品。」

「多謝她是因為,她是定義香港過去幾十年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人,而且她除了在台前拍電影唱歌,幕後也樹立了很多典範,讓社會陷入迷茫的時候,可以去看看她做過什麼,她堅持過什麼。這個城市的人可以透過這些東西去獲得一些力量,在前路茫茫時獲得一些方向。」他說。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26/010122343.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