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孩子登上聯合國舞臺 把“綠美深圳”講給世界聽
作者:王宇 葉婧菁   來源:深圳晚報    2025-11-12 10:28

【識港網訊】“一定要好好表現,向世界展現中國青少年的環保擔當。”近日,“美麗中國,零碳行動”2025年聯合國中國青少年環境大會在香港舉辦。龍崗區外國語學校四(1)班的薛楚衡,作為深圳學生唯一代表在開幕式大會上發言。他流利地完成了接近三分鐘的脫稿演講,講述了塑膠瓶的“重生之旅”,向世界展現著深圳的環保行動。一周準備時間裏,薛楚衡每天睡前都播放音頻,跟著節奏默背發言稿。當熱烈掌聲響起時,薛楚衡知道自己做到了。一個四年級的孩子,為什麼能成為深圳學生中的唯一代表,站在“聯合國舞臺”呢?答案藏在他日常的每一份堅持裏。

好奇心是環保的種子

別看薛楚衡才上四年級,卻是個實打實的“行走的環保宣傳員”。作為“紅領巾講解員”,他在校園升旗儀式、社區公益活動中,用童言童語講低碳;參加深圳市“鵬城少年說”,憑藉對環保主題的深刻詮釋,拿下龍崗區特等獎、全市總決賽特等獎;帶動同學發起“校園碳中和計畫”:光碟行動減廚餘、分類投放廢紙箱,讓低碳理念紮根校園。

 

對於孩子來說,這一切的源頭,是他對身邊事物最本真的好奇。放學後,薛楚衡總是會帶上落葉落花、小樹枝和小石頭回到家裏,跟爸爸媽媽興高采烈地分享這些植物的名字和各自的功效。這些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物,成了他與自然對話的橋樑。一次獨庫公路的家庭旅途中,即使在寒冷的雪天,他也堅持下車,只為走近觀察岩壁上頑強生長的野花。“媽媽,為什麼這麼冷的天,它還能開得這麼好?”

家人的陪伴與支持,為這顆好奇心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小時候,薛楚衡的媽媽胡夢圓就有意識地帶著他去到雲南、西藏、新疆等地,感受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也帶他回到家鄉,在鄉村山野間體驗生活。從小在大自然間成長的經歷,培養了薛楚衡對環境的熱愛,也逐漸埋下了一顆環保理念的種子。

“垃圾不落地這就是一種環保”

 

在薛楚衡的世界裏,環保不是複雜的名詞組合,它簡單、直接,充滿溫情。“垃圾不能落地。”他這樣形容環保,“有人把塑膠罐扔到地上,另一個人把它撿起來扔到垃圾桶,這也算是環保。”

回憶參加過的公益環保活動,薛楚衡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深圳灣淨灘活動。大家一起沿著海岸線的棧道去拾撿垃圾,整理並回收到垃圾分類點。能夠為改善身邊的環境出一份力,這讓薛楚衡感到開心和自豪。

綠植也是薛楚衡心目中環保的“一員大將”:“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讓我們呼出的氣體能夠形成迴圈,這樣地球的溫室效應就能得到減緩。”

他和家人一起種了許多小植物,薄荷、多肉,還有一些盆景,遍佈家中陽臺、客廳。還有一根長出幾株新芽的小紅薯,即便已不能食用,也被精心養在盆裏。“他要留下這個紅薯,因為他覺得它還有生命,”薛楚衡媽媽解釋道。

聽媽媽講過童年鄉下清澈的小溪和清新的空氣後,一個夢想在他心中悄然生根:“我以後想成為一個發明家,創造一臺時光機,回到媽媽的小時候,去看一看那時的環境到底有多美!”

薛楚衡對生命懵懂的認識與尊重,對綠水青山的嚮往與憧憬,恰恰是他環保理念最初的驅動。

 

將綠色理念帶入生活點滴

 

對薛楚衡而言,環保就在每時每刻的生活當中。在家裏,他是雷打不動的“垃圾分類管理員”,每天的垃圾都由他仔細分類、投放。學校科技節上,他和同學用易開罐做出小風車,用廢紙箱打造出滑梯和帽子,讓廢棄物煥發新生。每逢徒步或登山,他的行囊裏也總會帶上幾個塑膠袋,邊走邊撿起沿途的垃圾,分類投放到垃圾桶。

沉浸式的參觀活動也幫助薛楚衡對“垃圾”有了更深入的認知。一次,薛楚衡和媽媽一起參觀深圳東部環保電廠,這次經歷完全顛覆了他以前對垃圾處理廠的想像。

“去之前,對垃圾處理的印象是髒髒的、有味道的。”薛楚衡回憶道,“但實際到了之後,我們發現那更像一個生態公園,很有科技感。那還有一個趣味性的科普長廊,能讓我們在互動中學習。”在這裏,薛楚衡發現那個曾經垃圾被車運走後“臭烘烘的、不知道去哪了”的謎團被解開了:“原來我們身邊的垃圾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其實它還可以再生、再利用!”

對孩子的環保教育,胡夢圓不會刻意解釋“碳中和”“低碳”這類孩子難懂的概念,而是帶著他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告訴他隨手關燈能省電、做好垃圾分類能幫地球減負,讓他清楚自己能做什麼、這樣做有什麼意義。“慢慢下來,孩子不僅能真正懂環保,還會明白‘我也能為地球出份力’,這種真切的感受,就是他對環保意義最直觀的體會。”胡夢圓說。

“老師說,2030年深圳要實現碳達峰。”這句話被薛楚衡記在心裏。他暢想五年後的深圳:“城市與自然沒有邊界,公園的綠意漫進街巷,清澈的河水映著藍天,到處都是環保科技,生活又舒服又綠色。”

责任编辑:li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