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近幾年,從不同的媒體都能看到報導,各國天氣異變反常,深海層出現膠袋蹤影,海洋生物胃部出現大量垃圾……各國的環境都因為污染而出現警號,大家也漸漸關注環保議題。相信大家在網上看過一段影片,一隻海龜的鼻孔被一根吸管堵住了,花了很大氣力才拖著血絲將它拔出來。
前幾年在香港開始徵收膠袋費,現時各大餐廳也停止提供吸管。但這種做法,真的對環保有成效嗎?
本來我以為,保護自己居住的家園,是無可爭辯的事,每個人都該負上責任,就如你不會在自己家裡隨便丟垃圾,破壞家具,走出露台吸煙以免熏到家裡。
但事實卻不是如此。以最近的吸管政策為例,反對禁止提供吸管的聲音竟比贊成多,我到餐廳吃飯,大家都會直接問服務員拿吸管。
即使在我的朋友圈中,對於這議題的意見也有兩極。頗失覺的是,反對的原因大致上都跟「金錢」扯上關係。
「如果沒有吸管,那餐廳為什麼不減價?」
「30塊一杯可樂,我連吸管也不能要嗎?這麼多冰,要我怎樣喝?」
的確,現在並沒有一個用吸管、膠袋、發泡膠盒的完美替補方案。紙吸管容易爛,鐵吸管不衛生。
環保是很費勁而且花錢的一件事,看看日本的垃圾分類,他們連膠瓶的蓋、瓶身、包裝紙都會分開處理。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被灌輸「去任何地方,離開時都要清潔得比來之前更乾淨。」的教育,多麻煩啊!
又看看挪威,為何滿街都是Tesla及其他牌子的電動車?因為當地政府用稅收大力鼓勵國民購買電動車,政府會補貼給國民,讓他們能用比起美國更優惠的價錢購買電動車。而且有免費的充電和免費的車位。
荷蘭更是以單車作為主要工具的國民超過30%的國家,又例如我曾到過德國旅行,他們大多數超市都有膠瓶回收機械,依據膠瓶的數量換取相應的折扣。大約每一個膠瓶價值0.25歐元,能即時在超市使用。以獎賞的方式去鼓勵市民實行環保,而不是用罰款或收取費用。
說到底,我認為是心態問題,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成一個商人一樣,凡事都以功益主義作大前題。但有些事,雖然麻煩,雖然花錢比較多,但是必須做的。
當初發明發泡膠、膠袋、吸管這些東西……是為了省錢又方便。但日子久了,造成環境破壞,甚至快到了不能挽救的地步,我認為已不能夠用「金錢」與「方便」去做藉口了,畢竟到了沒法挽救的地步,承受惡果的也許不是你,而是你的孩子。但如果說到這裡,你還是以「反正我不生孩子」作辯論的話,就沒話可說了。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5/28/010117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