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這句話是19世紀一位偉大思想巨匠的名言。借用此話來形容特朗普當下開打的新一輪貿易戰也很貼切。
特朗普發動關稅戰,可以說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就其目的而言,特朗普顯然是想一箭多鵰。美國現在缺錢,特朗普希望通過提高關稅迅速增加美國的財政收入,從而為接下來的減稅政策鋪路。新的減稅法案目前正在國會審議,特朗普團隊有信心能夠順利通過。減稅加放鬆企業監管,這是美國企業主對特朗普的期待,認為這將為美國推上新一輪增長軌道打開新的空間。基於此,特朗普呼籲美國人保持耐心,忍受短期痛苦,以換取所謂的長期繁榮。
特朗普一下子變成了「長期主義者」,讓媒體多少有點不適應,而他的團隊也在不斷向人們灌輸這樣的理念,試圖強化美國人的韌性。但問題是,美國人是世界上最沒有耐心的,美國的選舉制度也是兩年一中選、四年一大選,留給執政黨的時間窗口非常短暫,這就是為什麼特朗普急於採取冒進策略,甚至不惜背水一戰,大搞「休克療法」。
特朗普早年說過:好名聲好過壞名聲,壞名聲好過無名聲。特朗普想名垂青史,恨不得馬上要把自己的雕像刻到拉什莫爾山上,與其他四位前總統比肩而立。也有國會議員提議發行250美元面值的鈔票、把特朗普的大頭像印上去。看來「懂王」不做出點別樣的成績,民意這一關恐怕很難通過。2026年是美國建國250周年,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時就多次提到這個重要節點。打關稅戰為國庫撈錢,是最快捷的方式。但僅靠關稅收入難以填補美國巨額的財政赤字。當下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高企,僅支付國債利息一項就要付出1.2萬多億美元之巨,所以降息是減少財政赤字的又一快捷路徑。前兩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國家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講時表示,近期無意降息,特朗普大發雷霆,在自家社交媒體發帖:「不降息就盡快走人。」鮑威爾的任期至明年5月屆滿,他本人並沒有立即辭職的想法。特朗普究竟有沒有權力立即解僱美聯儲主席,這個問題將交給聯邦最高法院裁決。
特朗普打關稅戰欲實現的第二大目標是實現美國製造業的回歸。特朗普動用行政手段,強制美國大型跨國公司將工廠回遷至本土,但特朗普低估了資本家的貪婪。跨國公司在全球布局是出於利潤最大化,美國的問題出在收入分配環節,而不是全球化本身對美國的傷害。姑且不考慮製造成本的上升,僅回遷本身就需要時間及大規模的基礎設施作為配套。
就勞動力市場而言,美國存在着結構性失業問題,一邊是好工作越來越少,另一邊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卻沒人做,一些人寧可選擇躺平也不想賣苦力。與上個世紀80年代相比,美國勞動參與率下降了五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等到工廠建起來,能否招到合格的工人都是一大問題。更何況自動化技術的蓬勃發展,更多的工廠將走向無人化,能吸納的勞動力也十分有限。
美國一些人經常拿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說事,認為是中國搶了美國人的飯碗。一些學者稱,自2001年以來,美國在製造業領域失去了800萬個就業機會,即便沒有中國這一因素,美國傳統產業的就業萎縮也是必然的,更何況已有相當多的勞動力轉向了服務業領域。美國的商品貿易存在巨大的逆差,但服務貿易卻就有着世界無人企及的順差。特朗普只談逆差不談順差,只談損失不談收益,這種選擇性的信息截取只會誤導美國國民,從而煽起不必要的民粹主義和對抗情緒。
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特朗普借這次關稅戰,以達到圍堵和孤立中國的戰略目標,是手段與目的的高度統一。從美國與70餘國的初步接觸與談判情況來看,特朗普為這些國家開列的條件之一,即如果想要美國降低關稅,這些國家必須向中國開徵同等幅度的關稅,從而有意打造一個遏華「全球關稅同盟」。
從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4月17日公布的對華商船自今年10月開徵巨額停靠費一事就可清楚地看到,美國的真正目的是要實現兩國的戰略脫鈎。美國財長貝森特不久前表示,不排除美國下一步將中概股從美國金融市場踢出。所有這一切均表明,美國這些做法已完全超越了雙邊貿易範疇,變成了戰略攤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貿易夥伴已明確表示,他們無任何動機去對抗北京,尤其是在特朗普威脅到全球貿易基本秩序的時候,這些國家更不願意去得罪另一個貿易和製造業大國。由此可見,特朗普發動的這場關稅大戰的目標設置只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4月2日特朗普宣稱的美國「解放日」,實則是全世界的「災難日」,這就是特朗普執政近百日送給世界的「大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