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讀甚麼書造就甚麼樣的人
來源:橙新聞    2019-04-26 15:09
古人常苦於書少甚至無書可讀,現在人們則常苦於書多,不知從何讀起。人的生命和專門用於讀書的時間是有限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破解之時,常感到積累的知識和方法之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積累「最有用」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即如何提高閱讀效率,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能否認真思考和破解這道難題,是一個人把自己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關鍵。

【識港網訊】古人常苦於書少甚至無書可讀,現在人們則常苦於書多,不知從何讀起。人的生命和專門用於讀書的時間是有限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問題需要破解之時,常感到積累的知識和方法之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積累「最有用」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即如何提高閱讀效率,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難題。能否認真思考和破解這道難題,是一個人把自己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關鍵。

圖:Pixabay

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就像在歲月的迷宮裏闖蕩,面對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各類圖書,應該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現如今,印刷技術日新月異,圖書品種浩如煙海;互聯網深度改寫生活,信息數據狂湧而來。今天的我們,如果只擁有「勤」與「苦」這兩種最樸素的方法──雖然它們至今仍是最值得稱道的美德,而不加選擇,縱使我們殫精竭慮也未必能達到如願效果之十分之一,甚至有被「書的海洋」和「信息漩渦」搞得暈頭轉向,最終喪失閱讀樂趣和動力的風險。果真如此,那便是人生最糟糕的事。所以,每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知識人和閱讀者,必須有一套自己的選書價值觀和讀書方法論,才能在書海縱橫馳騁,乘風破浪,尋賾探幽到歷史的深處和未來的遠處。

圖:Pixabay

雖然讀書和讀甚麼書是很見仁見智的事,難有統一的「規定」或定論,但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和學界精英多有自己的心得體會,這些心得體會雖然不一定都是「金科玉律」,但都是他們讀書智慧的結晶;雖不一定都能照搬照抄,也未必適合照搬照抄,但每一個後來的知識渴求者從中獲得些許啟迪和教益,確是可以肯定的。有鑒於此,我願意將自己學到的先賢們的讀書智慧,結合自己積累的點滴體會與讀者分享。

我最願意與大家分享的,是應該優先選擇甚麼樣的書來讀。選擇圖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選擇朋友。選擇朋友講究志同道合,選擇圖書也一樣。朋友之間的志與道是可以相互影響的,以至於經常會有人後悔「交友不慎」;一個人選擇甚麼樣的書,也同樣是需要頗費思量的。一個人的書緣,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影響到其在世界上的其他「緣分」。讀進去的書就像吃進去的食物一樣,物化的圖書雖然最終會離你而去,但是通過閱讀、領會和消化,它們無疑會成為你的一部分,對你的身體、思想和精神形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雖然很多人不把原典和經典加以區分,可能有的讀者還會把兩者混為一談,但我還是願意把兩者區分開來。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我們理解作品的不同,進而理解知識的不同;另一方面有利於我們理解閱讀,進而理解閱讀方法的不同和掌握不同閱讀方法的重要。不願意把原典和經典做出區分,是因為它們有的時候是一回事;對它們做出區分,則是因為它們有的時候並不等同。原典一定是經典,是經典中的經典,因為它們世世代代流傳下來,而沒有被淹沒或遺忘;而經典未必都是原典,例如根據原典、闡釋原典或受原典啟發創作的學術著作,以及純虛構的文藝作品,影響深遠的可以進入經典的行列,都不屬於原典的範疇。關於原典和經典,可能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我以為可以把原典理解成古代和古典時期的原始創作,它們構成材料之源、知識之源、思想之源和文化之源。它們多出自「聖人」之手或之口,有的甚至無法考證作者是誰。而一切傳之後世、影響深遠的作品,都可以稱之為經典。知道了甚麼是原典,對為甚麼要首先選擇讀原典便很好理解了。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26/010115287.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