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今日,香港出版學會發佈2019年全民閱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香港讀者閱讀質素穩定,近七成受訪者有閱讀印刷書籍的習慣。而在非讀者群中,以「網上閱讀已經足夠」為由不閱讀者比例有所上升。
報告內容來自新論壇於1月至3月以音頻電話訪問的1876名市民,數據以香港年齡分佈作加權處理。
在發佈會上,閱讀調查研究員陳志輝介紹了本年度的報告情況。在有閱讀習慣的受訪者當中,一周閱讀中位數有3小時,每月閱讀中位數有2本書,一年購買書本中位數為5本書。就整體情況而言,四成讀者群過去一年減少閱讀,購書人數稍跌,購書者當中,七成八人一年購書開支為500港元以下。
而在過去一年沒有閱讀的三成受訪者中,有近五成人表示沒有閱讀習慣,而細分到當中18歲以下的群體,受訪者稱素來無閱讀印刷書籍習慣的比例更高達80.8%。
受訪者沒有閱讀實體書的主因,是「無時間或工作太忙」(46%),此外則分別是「網上閱讀已經足夠,唔使睇書」(25.2%)、「睇書好攰,想搵其他休閒娛樂」(21.2%)、與「搵唔到啱自己興趣或程度嘅書」(7.6%)。
報告顯示,成年港人較少視閱讀為娛樂,近五成一受訪者表示閱讀為求知識,與去年相若,而文學小說類書籍仍然是受訪者首要閱讀書籍,當中以18歲以下的讀者群最多。
至於電子書與網上閱讀情況,近六成受訪者表示,若一本書同時有電子本和印刷本,他們仍然選擇印刷本,選擇電子書的受訪者數字較2018年下跌約3個百分點。而儘管有64.8%受訪者表示有用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上網進行閱讀,但用作「睇電子書」的只有一成三,更多則是用作「睇新聞或新聞評論」(47.2%)、「上社交媒體如臉書/whatsapp/wechat/instagram等閱讀貼文」(31.2%)等。
香港政府去年推出「共享▪喜閱新時代」計劃,為學校提供4萬至7萬元閱讀津貼,用於購買書籍、舉辦推廣閱讀活動等,是政府在推動閱讀上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調查中,近八成人表示未曾聽過這一計劃。
報告發佈完畢後,親子閱讀推廣者鄭雅燕與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分別分享了他們在讀書推廣工作中的心得。
鄭雅燕指出,培養閱讀習慣應由零歲開始,強調網上閱讀與閱讀實體印刷書為互補關係,希望透過改變大眾的想法(了解資訊與知識的區別)、改變家長的想法(培養閱讀習慣,由興趣入手)與改變推廣閱讀者的想法(政府以創新方式推動閱讀、教育界培訓老師家長推動閱讀、家長帶領孩子參與社區閱讀活動),培養孩子成為充滿好奇心、創意又有趣味的人。
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倫雅文則介紹了平時不為人知的學校圖書館主任工作職責:負責館藏發展、支援學科課堂配合課程、閱讀推廣、文化活動等。她認為,閱讀教育可以促進美感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助於領袖培訓等,需要加倍重視。
在發佈會尾聲,香港出版協會副會長池麗華就調查結果提出一些建議:
首先,要為全民閱讀而繼續努力。她表示,今年是香港出版學會第四年開展全民閱讀調查,無閱讀習慣者在調查樣本中仍然偏高,這顯示社會需要進一步提升軟實力,尤其更應在4月23日世界閱讀日來臨前,反思閱讀的作用和價值。
此外,她表示,應解決閱讀動機不足的問題,加強在校圖書館支援。池麗華認為,推廣閱讀要全面、持續地進行,各界除需加強對「共享▪喜閱新時代」的協作與宣傳,還可考慮讓更多本地作者創作以電子書形式借閱,當然,圖書館首先需以合理價錢購買電子書。而政府若能引入「借閱權」,在不影響既有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前提下,補償本地作者及出版商因為公共圖書館服務帶來的潛在銷售損失,為作者提供合理補償,或能吸引更多本地作者投身出版和文學創作行列。
另外,網上及電子閱讀的變化也值得留意:調查結果顯示,逾四成人在過去一年閱讀習慣減少,以網上閱讀已經足夠未由不閱讀的比例上升,而網上閱讀的中位數為2小時。不過,由於網上及電子閱讀不一定是指電子書,所以網上及電子閱讀在本港書否成風,仍尚待觀察引證。香港出版協會也建議稱,政府應提供誘因與資助,為業界培訓人才,協助出版界迎接網上及電子閱讀的潮流。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18/0101147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