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首張大灣區生態地圖
作者:孫錦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19-04-18 16:03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富有活力的創新經濟生態,更呈現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式發布了首張“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地圖”,其中囊括77種生活在大灣區的珍稀物種,以及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公園。

【識港網訊】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擁有富有活力的創新經濟生態,更呈現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正式發布了首張“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地圖”,其中囊括77種生活在大灣區的珍稀物種,以及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公園。

WWF中國首席代表盧思騁昨日向記者獨家解讀這張特殊的“灣區綠圖”,下一步WWF將會同粵港澳政府部門開展跨界別合作,聯合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包括旗艦物種跨境保護管理藍圖及時間表以及濕地保護計劃。

繪制“生態地圖”共建美麗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有豐富的濱海濕地和水網濕地,又位於國際東亞候鳥重要遷徙路線的中端位置,擁有香港瘰螈、黃唇魚、仙湖蘇鐵、香港茶等特有物種,灣區內經常有全球珍稀物種出沒,如黑臉琵鷺、中華穿山甲、中華白海豚等。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可愛的灣區“鄰居們”以及了解到灣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WWF和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的專家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進行了實地考察,並邀請印度著名野生動物插畫師Rohan Chakravarty根據灣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繪制了一幅“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地圖”,囊括77種生活在大灣區的珍稀物種,以及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公園。

今年2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設美麗灣區。盧思騁表示,未來,WWF將聯動社會各界,共同關註灣區生物多樣性並采取行動,共同推動美麗灣區建設。

跨界合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盧思騁透露,WWF下一步將根據灣區對生物多樣性不同威脅的強度及影響範圍,盡快制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並聯合粵港澳政府開展跨界別 (學術機構、NGO、企業)合作,聯合制訂旗艦物種跨境保護管理藍圖及時間表。

作為大灣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濕地的生態安全風險逐步提高。為此,WWF制定濕地保護目標,即2035年大灣區內30%的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並成為保護區、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乃至國家公園,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可持續管理。談及如何開展大灣區濕地保護工作,盧思騁透露,WWF會同粵港澳相關政府部門,探索三地協調的立法、執法機制,保護重要濕地,明確重要濕地的認定條件,劃立大灣區中的重要濕地,實施有效保護,建立大灣區濕地網絡,同時建立穩定的資助機制,明確並確保政府投資、鼓勵並激勵企業投入、引導並規範公眾參與。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