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迎接AI時代,香港要急起直追
作者:郭一鳴   來源:大公報    2019-04-16 15:22

新聞,有時是做出來的,我說的是做事的「做」,不是製造的「造」,更不是老作的「作」,做出來的新聞,很多時候是將已經報道過的舊聞重新包裝,再當新聞推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報紙和電視台每年年底推出的各類「十大」新聞的專題報道。傳統媒體樂此不疲,新媒體也有樣學樣,而以大數據為依據,比起傳統媒體由編輯部內部評選,或委託民調機構透過隨機問卷的做法,顯然更有說服力。香港谷歌日前便推出二○一八「十大熱爆關鍵字」,排頭位的竟然是在TVB熱播的內地宮廷電視劇集《延禧攻略》,結果一公布,網上網下引起一輪熱議,香港人熱衷煲電視劇集不是新聞,但竟然超過關心世界杯和超級颱風「山竹」,似乎真的是「新聞」,沒有人會質疑這個排名結果,因為谷歌掌握的大數據有足夠權威。

不過我就對阿里巴巴(達摩院)在元旦翌日發表的《2019十大科技趨勢》更感興趣,十大的排名是:

城市即時模擬成為可能,智慧城市誕生
語音AI在特定領域通過圖靈測試
AI專用晶片將挑戰GPU(圖形處理器)的絕對統治地位
超大規模圖神經網路系統將賦予機器常識
計算體系結構將被重構
5G網絡催生全新應用場景
數位身份將成為第二張身份證
自動駕駛進入冷靜發展期
區塊鏈回歸理性,商業化應用加速
資料安全保護技術加速湧現

留意前三名,首位智慧城市(或稱智能城市),次名和第三名都是人工智能AI,三者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都是香港需要急起直追之處。據悉二○一八年歲末,杭州市的「智慧中樞」功能將從單一的交通疏導,延伸至城管、衛健、旅遊、環保等多個領域。現在或不遠的將來,市民可以通過移動智慧設備就醫掛號、自助泊車等。剛剛啟用不久的新加坡機場第四航站候機大樓美輪美奐,旅客從Check in、行李託運、入閘檢查護照,統統不用人手。相比之下,香港和香港機場有點不夠「智慧」。

至於AI,達摩院指出,隨着機器人深度學習,特定對話將會通過圖靈測試,隨着語音技術提升,機器說出來的話,與真人語音可能無法區別,會說話的公共設施將越來越多。其實這方面已經不是預測,而是事實。不久前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中央電視台推出AI主播,模仿任何真人主播的聲音和風格,足以亂真,不過央視沒有宣布何時會正式使用AI主播,是否擔心會引發現有主播人員大量失業?

人類對AI的發展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生產力和生活質量將會大大提升,憂的是難以避免引起大規模的失業潮。哈拉瑞(Yuval Noah Harai)在他的新作《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第二堂課「工作」開宗明義指出:「等你長大,可能沒有工作」。哈拉瑞認為,人工智慧(AI)已經在愈來愈多認知技能項目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的情緒,不僅能夠分析人類行為、預測人類決策,更擁有兩項非人類能力:可連結和可更新,因此AI最終將取代人類的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以及從藝術到醫療保健的許多傳統工作。人類面臨大規模失業的危機,哈拉瑞似乎也沒有什麼絕招,不過他建議,人類與其想贏AI,不如把重點放在AI的維修和運用,他認為二○五○年的就業市場特色,很可能在於人類與AI的合作,而非競爭,從警務到銀行等各個領域,人類+AI的搭配能夠超越純粹的人類,或純粹的電腦。

也許對很多香港人來說,二○五○年有點遙遠,但如果說二○四七,就會覺得很近。其實按照阿里達摩院上述趨勢預測,AI的影響就在當下。怎麼辦?我們應該如何應對AI時代的到來?近期社會上有關AI的各類活動明顯多起來,據悉,百仁基金將今年和今後一個階段有關青少年工作的重點放在AI方面,月底舉行的新一屆理事會就職禮將加插一個大型研討會,主題是「AI時代:職場.人才.教育」。一位百仁副主席說,AI時代,每個人都要學會與機器人對話,否則不僅會失業,甚至難以生存。

原文2019-01-14 刊發於大公報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