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孫東:足不出戶辦政務
來源:大公文匯網    2023-11-27 13:37


孫東表示,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亦正在建設,預計2024年將會啟用。

【識港網訊】創新科技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博弈的主戰場。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9月在黑龍江調研時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可以簡單理解為「新型高質量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為生產力增添科技內涵。對於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來說,香港「新質生產力」的落腳點在於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增設的兩個辦公室:一是數字政策辦公室,一是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孫東近日接受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專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成立兩個辦公室的初衷、運作及意義,以及香港致力建設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底氣所在。

港未來製造業經濟佔比5%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成立於2015年。在新一屆特區政府研究重組政府架構後,該局更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孫東直言,香港歷史上有很多優勢,但這些優勢如果不發揮好,將很難保持下去,「現在要想辦法把丟掉的時間追回來。」

香港製造業對GDP的貢獻率僅有1%,而新加坡的佔比則為20%。香港社會在靠金融業和服務業實現了高度發展後,還需要發展工業化嗎?孫東解釋,僅僅依賴幾個傳統行業不足以支撐700萬人口的高質量發展,未來要想保持區域內的經濟優勢,香港除了實現經濟轉型,別無他路可走。製造業的成長必然會帶動金融、物流等業界全方位發展。

孫東說:「未來製造業在香港GDP的佔比希望達到5%,如果要定義一個時間表,我希望是五到十年,但這並不容易。」

孫東解釋,新型工業化的本質是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這也正符合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定義,只有透過科技賦能工業,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在生產質量方面取得更大飛躍。

孫東強調,香港發展工業化的目標要明確,不宜貪心,亦不能逃避,「我們要知道香港不可能什麼都做,但也不能什麼都不做。」結合香港的科研實力,要把精力聚焦在具備最高增值潛能的高精尖部分,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以及金融科技。

他指本港在大埔、元朗及將軍澳設有3個創新園區,具有精密製造中心、醫療用品製造中心及先進製造業中心等;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亦正在建設,預計2024年將會啟用。

將軍澳創新園先進製造業中心。(資料圖片)
「中游」成果轉化見成效

孫東認為,深圳靠的就是蓬勃的產業創新——華為就是一個例子。對比深圳,香港的創科發展處於「半條腿走路」的現狀:雄厚的基礎科研能力、多所大學排名在國際處於頂尖水準,但寶貴的科研成果卻在轉換為生產力的路上受到掣肘。

孫東表示,如果把整個工業化進程分為上、中、下游,上游為基礎研究,中游為成果轉化,下游為產業應用,香港的中游和下游均不盡如人意。「所以今年提出着重於下游發展的『新興工業加速計劃』,與去年着重於中游發展的『產學研1+計劃』是一脈相承的,目的就是盡快在香港建立新型工業化的產業體系。」當今凡期望在科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換道超車的國家和地區,只有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科技創新才能夠加速前行。

刮骨療毒、對症下藥,即將成立的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其三大任務聚焦支援下游:支持重點企業在港發展,協助本地製造業用科技升級轉型,以及大力扶植初創企業。過往對於香港來說比較陌生的產業,如新能源車、第三代半導體,甚至衛星製造產業,正逐步考慮落戶香港。

「實際上這一年多來,香港在成果轉化方面,變化非常快。」孫東說,2022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撥款100億元設立「產學研1+計劃」,用這筆錢來支持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第一期是三年內成功把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第二期是隨後兩年內把科研成果商品化。

他指出,各高校報名十分踴躍,業界也紛紛走進校園,與大學團隊商討如何加速成果轉化的進程。

用產業支撐理工教育

孫東感慨,好的研究不是僅僅停留在上游,一定是與下游緊密貼合的,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力,一定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而「產學研1+計劃」的重要思想就是在開始階段,便讓市場介入,故而一個好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他說,香港不能故步自封於「從0到1」,還要做「從1到10,從10到100」。「若沒有產業的發展,就不能對香港的經濟轉型起到貢獻,最終便沒有資金去支持研究的發展,抑或導致我們自己培養的理工科學生在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那麼對香港的教育也是巨大的浪費。」

創科局考量三大目標

孫東介紹,整體而言,在「發展什麼產業」方面,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有三個目的需要考量,一是這項產業能否促進本地經濟和GDP增長;二是能否為市民尤其是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三是要利用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因此,香港的工業化方向除了高精尖端之外,還要與內地錯位發展。「內地已經發展成熟的領域,香港未必再去涉足,而是會做一些在全球範圍內都剛剛起步的工作;大批量的生產明顯是內地佔優的,我們也不再分羹,總之一定要跟大灣區乃至整個內地的發展總體結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例如,香港做出「從0到1」的研究成果後,會考慮在河套地區、新田一帶設立「中試轉化基地」,繼續做「從1到10,從10到100」,進一步的大規模生產(從100到1,000,從1,000到10,000)則會到內地投放。

兩年內催化「一網通辦」

許多港漂在來港多年後,學會了貼郵票和拆寄信件,這種處理個人政務的模式在未來一兩年會進化為「一網通辦」。孫東介紹,隨着數字政策辦公室的成立,香港要加入「數字中國」的行列。

除了提升政務效率,數據還可以為市民生活服務。很多港人在新冠疫情期間下載了「智方便」軟件,目前該軟件上可以查閱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天氣、環境、急診室等候時間等訊息,這得益於數字化時代,政府多部門共享開放數據,實現了「資料一線通」。孫東介紹:「目前已提供超過5,000個數據集,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此外,本港還計劃建設國際數據港,將海內外的數據匯聚到香港來,為市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為數字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

未來病歷有望互通

數據的通達,擺脫了地域的桎梏。孫東介紹,香港剛剛與廣東省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促進兩地政務服務「跨境通辦」:兩地各推出首批超過50項「跨境通辦」政務服務,便於大灣區市民足不過關,即可享受政務服務。不但方便在內地的港人更換香港駕駛執照、辦理公司商業登記等;反過來,身在香港的人士如希望處理內地社保、銀行賬戶等手續,在香港即可完成。更多港人開始赴內地睇醫生,未來有望實現病歷互通,將極大便利市民的生活。同時,孫東強調:「一切個人私隱若要跨境,必須得到本人的授權。政府不會無端把個人資料輸送到其他地方。」

责任编辑: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