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南極冰山千姿百態,色調豐富,除了有我們熟悉的白色與藍色冰山,還有近日在網上熱議的「翡翠冰山」。
大冰群的紋理獨特而豐富,晶體色澤由藍、白、綠交錯而成,遠看過去,就像無數湧動的波浪,忽然凝固在廣闊水面上,充滿動感,蔚為奇觀。這不免令人聯想起傳統的日本藝術「浮世繪」中以視覺衝擊著稱的名作《神奈川衝浪里》。
《神奈川衝浪里》的作者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 1760-1849)是日本美術史上極富才氣的一位畫家,他的作品融入中國畫及荷蘭風景版畫的表現手法,通過新穎的構圖和色彩運用,呈現出夢幻的日本風情。他一生以風景版畫的成就最高,其中又以《神奈川衝浪里》最聞名,這幅作品甚至影響了當代繪畫、裝置藝術、街頭藝術、時尚領域和工業設計等領域,時至今日,幾乎成為了日本浮世繪的標誌。
浮世繪是什麼?
浮世繪流行於江戶時代(1603-1868,中國明清期間),是一種以木刻版畫為主的藝術,多描繪日本的江戶時代民俗風情、人物和風景。「浮世」原為佛教術語,意思是世俗生活。在江戶時代的太平盛世下,人們比以往更追求享樂,呈現社會萬象的浮世繪便應運而生,而藝妓及歌舞伎更成了最早的入畫題材。後來,市井人物及風景等各類題材才逐漸出現。
藝術家不只是畫家一人
浮世繪既是商品,也是木版畫。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畫家一人,而是出版商、畫家、刻板師和印刷師的合作成果。出版商在觀察市場後,認為某種畫有銷路,便會按照畫作的類別委託相應畫家創作;畫家接過了委託,便開始對圖景和配色進行構思,畫出草圖,確認後交給刻板師;刻板師按照畫師紙稿上的圖案,一筆一刀地轉刻在木板上,並與畫家商量,製作出其他色板;最後一步,主機板及色板將交到印刷師手上,由印刷師控制色彩的濃淡,印製出成批的版畫。
掀起巨浪的畫家
一張成功的浮世繪背後,涉及的不只是畫家個人的技藝,能否將畫家的線條生動、流暢地顯現出來,刻板的技術至關重要。回到《神奈川衝浪里》,它的作者葛飾北齋在成名前,便曾是一位刻板師。
1760年,葛飾北齋在江戶本莊區出生,他自幼過繼他人,出身普通。不過,拜江戶地區相當高的教育普及率所賜,他接受了基本的讀寫訓練。自6歲起,更對身邊的事物產生了濃厚的描繪興趣。少年的北齋離開了養父的蔭護,進入一家出版社當學徒,學習雕版技術。要成為熟練的雕版師,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力,沒有多年經驗根本不可能恰如其分地傳遞畫師筆下的神韻。這門手藝,北齋只學習了兩三年,之後他有幸被著名的役者繪畫師(即繪畫歌舞伎演員)勝川春章收為弟子,開始學習繪製浮世繪,從此踏入一心嚮往的藝術之門。
「畫狂人」葛飾北齋
葛飾北齋自稱「畫狂人」,他一生創作了3500餘件浮世繪。根據這個數字,一些專家認為他是一位創作勤勉,幾乎很少休息的畫師。他成為勝川春章的徒弟後,勤奮作畫,直到18世紀80年代末,他的技藝漸趨成熟,開始涉足役者、美人及傳奇人物等畫像;90年代中期,北齋更是成為了詩人圈裡極受歡迎的畫師,名氣大漲。他的作品筆觸蒼勁、構圖奔放,並借鑒了西洋畫風和透視手法,感覺非常新穎。
北齋經常轉變畫風,此時,他的腦袋已經開始醞釀一個以富士山為主題的大型系列風景繪,也就是後來的《富嶽三十六景》。在那個時代,一般的風景繪只是以4至7張的系列出現,但北齋信心十足,他說服了出版商西村與峰,為了追求醒目的效果,後者還提出要在印刷時使用一種當時相當稀有和昂貴的進口顏料――普魯士藍。當1931年《富嶽三十六景》陸續推出時,由於人們對美人繪和役者繪的審美疲勞、北齋的高超技藝及獨特可愛的藍色,它造成了新一輪的轟動。這股巨浪甚至遠赴重洋,影響了許多後世名家,包括梵高、高更及塞尚等印象派大師。
醉心藝術的北齋收入不少,卻因為疏於管理財政,常常陷入困窘。1830年,他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件中寫道:「這個月裡,我身上沒有錢,也沒有禦寒的衣服和充飢的食物。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一個月,我將看不到明年的春天……」
回到巨浪本身
《神奈川的巨浪》的背景是一座富士山,在翻滾的巨浪下,富士山顯得格外寧靜。小舟乘風破浪,將海浪的氣勢襯托得更為激壯,隨著曲線浮動,觀者仿佛也被吸入這場猛烈的搏擊中。有學者認為,也許北齋是以這幅圖來表現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或以此寄託自己澎湃的心情。
——————————————
參考書籍
宮竹正:《浮世繪的故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以上浮世繪為公有領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