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打造人才高地?
作者:經濟學博士後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陸劍寶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2019-04-09 11:55
粵港澳大灣區基於先進製造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積累和基於廣深科技走廊的科技人才積累及相應的生產性服務業人才支撐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因此,下一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打造的着力點應該是“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

【識港網訊】人力資本積累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是高質量經濟增長循環的基點。從初級人力資本向高級人力資本演進為特徵的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能夠通過推動技術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方面,相對於人力資本存量等其他因素,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能更好地解釋地區經濟差異。因此,地方政府應從單純注重提升人力資本存量轉向促進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另一方面,人力資本持續不斷地從物質生產部門轉移到教育部門一定可以加快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然而,快速的人力資本積累不一定都能促進經濟增長,也不一定都能提升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因此,政府教育投入的規模和速度應當和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粵港澳大灣區基於先進製造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積累和基於廣深科技走廊的科技人才積累及相應的生產性服務業人才支撐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因此,下一步,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打造的着力點應該是“人力資本結構高級化”。

重視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儲備庫建設

通過粵港澳大灣區9+2合共11個城市現有的各類人才儲備統計分析,以及各個城市的人才政策體系梳理,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人才建設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儲備除了受各市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數量和質量影響外,還受各市的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階段所影響。香港、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中高校科研人才最多的;深圳、廣州和佛山是企業科研人才最為集中的地方;香港、深圳、廣州的生產性服務業人才最多;佛山、東莞、中山由於中小製造企業眾多,因此,製造技術人才較為集聚;澳門人才則主要服務於其博彩業和旅遊業。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各級政府都推出一系列的人才政策,比較著名的是深圳的“孔雀計劃”和香港的“優才計劃”。在武漢、成都、杭州等新興一線城市紛紛推出“人才大戰”計劃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人才遇到一定的競爭。目前,大灣區中各城市的人才政策均存在一些局限:一是,人才政策廣泛而全面,缺乏準確性和針對性。二是,人才政策落地性較差。三是,人才的自由流動還受到諸多的限制。

4月2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內又一條重要過江通道的南沙大橋正式通車。南沙大橋全長12.89公里,雙向八車道,設計行車速度為100公里每小時,大橋開通後可極大緩解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交通壓力。圖為無人機拍攝的南沙大橋。(新華社圖片)

舊金山灣區打造全球性創新人才高地的經驗啟示

世界三大著名灣區中硅谷的所在地——舊金山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人才高地建設所對標的灣區。舊金山作為全球科技人才集聚的地方,有很多地方和粵港澳大灣區相似,因此有很多經驗值得粵港澳大灣區借鑒。舊金山灣區很早就成立了灣區委員會去統籌灣區事務。在國際人才引進方面,一是,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享受企業所在地的人才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政策待遇;二是,優質的生活環境,完善的生活配套,便利的社區生活服務和強大的社區凝聚力;三是建設人才公寓和人才酒店,通過成立政府或者是非政府的顧問和諮詢機構,聘請他們擔任要職。但舊金山灣區吸引人才也存在很多局限,一是,住房成本過高;二是,交通擁堵和通勤負擔;三是,移民政策嚴重困擾高科技人才引進。舊金山灣區在吸引全球科技人才集聚方面具有成功的經驗。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中國海歸創業潮和國際人才目光集聚於中國北上廣深的全球人才空間轉移的機遇,應該通過人才通關便捷性和資質互認放開、生態環境、交通、生活配套等方面提升人才吸引力。

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的政策體系

基於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現狀和對標舊金山灣區的人才政策體系的分析,給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的政策建議。首先,創新人才合作機制。建議成立“灣區人才及移民局”,負責統籌灣區的國際性、港澳、全國性人才引進的評價、招聘、准入和配套服務。其次,出台高端人才政策。一是廣東高校與港澳高校以“大灣區高校聯盟”形式進行全球科研人才招聘,人才在聯盟中可以項目合作甚至自由流動。二是加快港澳科研型大學在灣區內地建設分校,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浸會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珠海聯合國際學院、香港科技大學(南沙)籌備等基礎上,吸引港大、港理工、澳大、澳科大等港澳科研高校在灣區其他城市建設分校,做到灣區每個城市都有港澳科研大學的分校,為人才跨境流動提供平台。三是積極利用美國目前對移民的限制,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對國際人才落地的放開,通過評價的國際性人才可以獲得灣區永久居住權。四是,加快灣區行業的人才資質互認,與國際和港澳標準對標,進一步放鬆科技和專業服務人才的從業限制和投資限制。再次,搭建高水平的人才交流平台。主要從三種形式進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平台的搭建。一是香港落馬洲創新及科技園和廣東自貿試驗區前海、南沙、橫琴國際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實體性區域平台。二是粵港澳大灣區高校聯盟等協議性人才交流平台。三是廣州留交會等國際人才交流展會。最後,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與社會文化環境。建設“灣區人才資源孵化園”,構建基於人才認定的標準、資質互認制度、創新創業基金等方向引導的灣區內地9市人才儲備庫。

(註:本文感謝“粵港澳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研究”課題資助。)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