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秋風雜談》的雜談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4-01 15:51

林雨純

雜文,說它是文學創作的“高難度”,也許不過分。

雜文一要新。社會剖析、見聞觀感、聯想雜議、印象思索,角度要新。不拘一格,涉筆成趣。予讀者增加才智,陶冶性情。雜文最忌了無新意,死水一潭。

二要雜。雜文題材領域廣闊。描宇宙之大,寫歷史之長,論天下大事,議市井瑣聞。大千世界,芥豆之微,皆成文章。雜文題材無邊但有格,出格了就會落俗。

三要短。雜文以短見長。短小精悍,簡潔鏗鏘,言之有物,清新活潑的雜文有可讀性。過長過腫,水份多多,就失去了雜文的個性。

秋文以敏銳的目光,瀟灑的才情,飽滿的筆力,涉筆雜文這別具一格的藝術天地。筆耕三年漸人佳境。

《秋風雜談》集子裏直面現實,針貶時弊的雜文占了書中主要篇幅。裏邊的佳作,有炎炎的藝術色彩,有逼人的評論鋒芒。《錢與權》針對社會上“財隨權集”的醜陋現象,告誡人們自古以來,官吏枉法,起自貪財。讀罷促人警悟。《論“炒”》,看似趣話,細讀是篇辛酸話。“炒”壞了社會風氣的“炒”風令人心酸,催人警醒。《警惕“夜郎”》,縱筆直抒,微言大義,呼喚深圳人克服曾幾何時盲目自滿的精神狀態而開拓奮進,再領風騷。貫串著哲理的探索,蘊含著思想的火花。

《秋風雜談》的經濟隨筆,是文藝與經濟的雜交。談文藝,論經濟,述經營,析市場,傳資訊,珠下紛陳,目不暇接。

《文藝走向市場說》對藝術的靈魂與價值規律關係自有灼見。《深圳灣畔的啟示》對趕潮跟風者忠告市場不是安琪兒。《何必以大為榮》對虛張聲勢,華而不實的作風冷嘲熱諷。《從冒牌貨談起》對舊瓶新酒,魚目混珠,幾乎無物不可假的社會現象的強烈憤慨。這些篇什,有著現實的經濟的文化的審美蘊涵。有很高的可讀性。

《秋風雜談》的讀書筆記,及人及事及情及理,以小寫大,自有見地。

《從“坐小車的孩子們”說開去》,旁徵博引,談史論今,寫來瀟灑自如。《官場秘訣》,上溯封建社會,下涉開放年代,敘事感懷,融人筆端。《從“煲電話粥”想到的》,夾敘夾議,妙趣橫生。還有諸多旁及多種領域,縱橫人生事業,青春愛情,真理謬論,公德操守,習慣禮貌的史話、佳話、趣話、瑣話、雜話,內容精湛,搖仗多姿。為讀者展示了豐富絢麗的精神生活的憧憬與追求。

社會轉型,經濟潮湧。由於人們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的擅變,充滿了文明與愚昧,進步與落後,正確與謬誤的較量。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難免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對這場歷史變革中,痛苦和焦慮的社會、人生眾生相甚至滋生毒菌的環境,作為雜文作者吳秋文並沒令秋風雜談》的雜談有視而不見。他直面人生,直面現實,沒有雕琢與粉飾,而是揭發和追問那種精神沒落,他在無情地扒開一顆正在滴血的心,直至找到它最深的傷口。於是《秋風雜談》這本集子有了《繁榮與“女昌”盛》、《找個情人》、《再談情人》、《中國無“性”》這些篇章。

社會與人生,金錢與幸福,道德與良知,男人和女人,是千古話題。“娟妓”、“情人”、“性”則是敏感的題材區域。秋文的雜文大膽介入這一“敏感區域”,力圖對這些社會現象源流、情狀作深層而理性的社會分析與透視,探尋人性自尊自律這一法理。顯然個中一些觀點、角度、分析、推理、演繹、予見略欠嚴謹,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表述有時直露有作,含蓄不足,然而,深沉的思索彌漫全篇。由此很可看出秋文激濁揚清、匡正祛邪的勇氣和膽識。

《秋風雜談》的文章,並不是篇篇錦繡。一些篇什選題一般化,較難引起讀者的興趣。有的立論未臻成熟理想。構思的獨到,文字的考究也有待提高。

秋文時屆而立之年,風華正茂。他曾自嘲:站講臺上講不出名,坐機關混不到官,“下海”未能發財,畫不成家,文不入流。然而,他在短短的三個春秋,憑著對文學之神的一片執著,一片癡情,默默耕耘,華章噴發,起步不凡。由此可見,只要在文學創作道路上不畏清苦,不甘流俗,以孜孜向學的毅力,承繼博大精深的中國雜文傳統,他的雜文風格很快會成為高步闊視,別樹一幟的一路。

《秋風雜談》結集付梓,籌措問世,承秋文不棄,索寫序文。所言難期盡當,尚希多多指正。

1993年初秋於深圳鹿丹村

作者系深圳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家協會主席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