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港網訊】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設計者、著名建築師何弢於上周五(3月29日)逝世,享年82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深切哀悼。3月31日,香港藝術界人士讚揚由何弢發起興建的香港藝術中心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舉足輕重。
何弢於1936年在上海出生,其後移居香港,大學時期在美國先後修讀藝術歷史和建築等。
林鄭聞悉表深切哀悼
獲悉何弢逝世的消息後,林鄭月娥上周六(30日)晚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香港特區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林鄭月娥說,何弢是著名建築師,在業界享負盛名,作品遍及海內外。他在設計和藝術領域的成就同樣超卓,是香港藝術中心的設計師和創辦人之一。何弢在設計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和區徽的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作品成為香港回歸祖國後的標誌。
何弢於上世紀60年代回港執業,1977年落成、位於香港島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是其著名作品。

與何弢一家相識十多年,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林淑儀表示,1960年代後期香港藝團與藝術活動增多,場地嚴重不足,香港藝術中心成為了重要平台,讓香港藝團表演藝術節目。何弢也是電影愛好者,香港藝術中心的落成,亦讓香港有固定地點放映藝術電影,培育香港觀眾欣賞藝術電影。
她還透露,香港藝術中心1977年開幕後,何弢親自策展,特意拜訪世界各地博物館尋找知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並把這些作品帶到香港,與香港藝術家的作品一同展出,這是香港首次舉行國際大型藝術展覽,推動香港的視覺藝術發展。
何弢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社交平台發文,讚揚何弢對香港建築界貢獻良多,「那些年,對我輩學習及思考建築,甚具啟發。何博士追求創新突破,從設計建築匠意,以至探討環保共生,留下步步先鋒腳印。」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博文悼念何弢。他在博文中指出,上世紀60年代後期,香港只有中環大會堂一個現代藝術場地,藝術場地嚴重不足,有些人便醞釀向特區政府申請土地,興建一座藝術中心,經過幾年的遊說,特區政府終於答應批出灣仔告士打道外面新填海區的一塊小土地。
不過,這塊地皮只有100尺乘100尺,建築設計工作便交由當時30多歲,剛從美國回來的建築師兼藝術家何弢。何弢不單用盡這塊地可建的面積,設計出一座16層高的垂直式藝術中心。裡面有展覽廳、劇院、演奏廳、實驗劇場、課室和圖書館,這建築同時也是一件前衛藝術品,以三角形為主題,在大樓的不同地方呈現,又把鮮黃色的冷氣喉管外露,成為串聯起不同設施的裝置藝術。這大樓獲得過本地和海外的獎項,到今天已被視為7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人物簡介
何弢,祖籍廣東,1936年生于上海,大學時獲獎學金赴美國麻省威廉斯大學學習,研讀藝術史、宗教和音樂,隨後又到哈佛大學鑽研建築設計。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設計者何弢先生是現代世界建築設計領域中少有的著名權威規劃师、建築师、設計师及藝術家。集規劃师、建築师、設計师、藝術家于一身。
上世紀60年代返港執業,開辦設計事務所。當時香港藝術場地嚴重不足,剛從美國返港的何弢利用小塊土地,設計出16層高的香港藝術中心。藝術中心在香港本土及海外獲得多個獎項,更被視為1970年代香港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生平經历
1936年生于上海,1960年獲美國麻省威廉斯大學文學士學位,1964年獲哈佛大學建築碩士銜,1979年獲威廉斯大學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
1996年,何弢獲任為香港知識產權會首任會長。
1997年獲選為香港建築师學會會長。同年瑞士世界經濟論壇授予何弢文化藝術最高榮譽之“水晶獎”。
1997年和1998年被選為香港建築师學會主席。在33年的職業生涯中,何弢先生被授予無數的榮譽和獎項,其中包括1979年威廉斯大學授予的榮譽人文學博士;
1993年菲律賓建築师學會榮譽資深會士;
1996年美國威廉斯大學建校二百周年事業成就獎;
1997年上海建設委員會頒贈新金橋大廈優秀建築專業一等獎。
自1997年以來,何弢先生受邀為世界經濟論壇“論壇學者”。
2000年3月,受邀為美國外交策略協會國際顧問。
何弢於2002年初回到內地,中風病倒,自此退休。
主要作品

香港藝術中心、加拿大世界博覽會香港館、上海浦東新金橋大廈、上海光大展覽中心;廈門、青島、杭州的城市規劃設計;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水晶作品“大爆炸”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