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在奧巴馬執政的8年,每天晚上,他都會讀10封由「總統通訊辦公室」(OPC)成員選出的的國民來信。他是首位堅持每天讀信回信、並為此建立明確機制的美國總統。今日,台灣野人文化出版《親愛的歐巴馬總統》,收錄了上百封美國人民與奧巴馬的通信,展現了奧巴馬執政時期的政策、影響,以及常民百態。編者節選該書第三章〈信件室〉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信件室位於一樓,就在卸貨區旁邊。門上寫著「總統答信辦公室」(Office of 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
假如你寄一封信給總統,最後都會集中到這裡——在此之前會先在某些祕密地點掃描,以確保信件裡沒有爆裂物或有毒物質。「所以,信件拿來時都已經打開攤平了,信封會釘在後面。」費歐娜邊說邊打開一間辦公室的門,他們稱這間辦公室為「紙本信件室」(hard-mai lroom)。
在白宮大門外的傑克遜廣場街上,還有一間衛星辦公室,叫做「電子郵件收發辦公室」(the email room),是跟這裡一樣擠的工作場所。
總共加起來,總統答信辦公室(Office of 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大家都稱之為「OPC」——共需50位工作人員、36位實習生與300名輪班志工同心協力,才能跟上每天一萬封信件與訊息的數量。身為總統答信辦公室的運作主管,費歐娜負責讓一切得以流暢運作。
「妳何不坐下來讀幾封信呢?」她說。這句話聽起來不太像是問句,比較像是命令。共有十個實習生擠在兩張長桌旁,但那裡還有一個空位。抓一疊信,坐下,開始閱讀。這整件事非常直接:閱讀。
總統先生:
我妻子和我最近失去了我們22歲的兒子大衛二世。他用買來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兒子是我們的無價珍寶。他原本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我寫信給你,是因為我們的兒子是一名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但他卻還是可以買到槍。他曾在17歲時接受非自願住院醫療,但賓州卻允許有這種醫療紀錄的人買槍。
我們覺得痛不欲生。我們為了另外三個兒子必須試著堅強振作,但每一天我們都在崩潰之中……
謝謝你。
大衛·科斯特洛
費城
「妳需要一枝鉛筆。」坐在我旁邊的女人說。她看起來像是實習生,但後來我才知道她是費歐娜的副手之一葉娜.貝(Yena Bae)。她大約20多歲,給人一種輕快明亮的感覺。
在房間遠處的牆上有一面白板,上面寫著倒數日期:「你還有99天能改變寄件者的生活。」這裡指的是2017年1月19日,也就是歐巴馬政府執政的最後一天,同時也是OPC員工在此工作的最後一天,他們幾乎全都是政治任命,不會在新政府接管之後繼續在白宮工作。距離大選不到一個月。「我們的時間,就是,在倒數了,」葉娜告訴我。
「妳要用屬性為信件編上代碼。」其中一位實習生說。
紙本信件室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在每封信的左上角標出「屬性」(要用鉛筆寫)。
寄信人寫的內容是什麼?槍枝暴力、健保、無人機轟炸、家暴、烏克蘭、德州。把你的名字縮寫寫在這些代碼下。把整疊信件都標上代碼後,再伸展你的脖子和雙腳,把這疊信拿到「牆」旁邊,那裡有一個塞滿紙張的淺棕色置物系統,每個置物架上都貼有相應屬性的標籤。關達那摩灣(Gitmo,美國在古巴的軍事基地)、次貸危機、移民、蜜蜂。(連蜜蜂都有?)
這些代碼分別對應到一百多種總統回覆的制式信件,由九人制的「OPC撰稿小組」不斷更新。同時,所有兒童寄來的信件會放進另一個不同的箱子裡,由樓上的「兒童小組」拿走;生日、周年紀念或者告知有新生兒的信件,則交給「祝賀小組」;禮物送到「禮物小組」。走廊對面有一個六人組成的「個案工作小組」,他們負責處理需要聯邦機構給予特別關注的信件。
紙本信件室裡的實習生要在一天內看完300封信,因此他們習慣了動作迅捷,每個人都坐在一堆堆信件之中,各自在角落塗塗寫寫。
我告訴葉娜,我還卡在我拿到的第一封信上。寄件者是一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男人。他曾吸食海洛因。他寫信告訴總統,他已經戒毒了。
「對,我們常收到這一類的信。」葉娜說。
但他後來又再次吸毒。他對自己的性傾向感到不自在。他的父親死了。他試圖自殺。他的媽媽從來沒有放棄他。這是一封很長的信,我讀得愈深入,就愈覺得讀得很不舒服,這種感覺就像是我打擾了一段私密的友誼。
「妳想要的話,可以直接把這封信放到樣本去。」葉娜說。
「樣本」代表的是:把這封信放進有可能是每日十信的那疊信件當中,也就是這封信有可能在當晚送到歐巴馬手上。
我想像歐巴馬讀到這個海洛因癮君子的信的樣子。他需要看到這個嗎?我憑什麼決定呢?其他人又憑什麼決定?
「在上面寫下『樣本』就可以了。」費歐娜會在每天結束前把這些信件拿走,一一瀏覽並下決定。每天大約會有200~300封信件,也就是每天的信件中有2%會被丟進樣本箱中。
她告訴我,費歐娜特意把標準放得很低。標準就是:這封信是否有某些地方特別感動你?不要想太多,把信標為樣本,這些是人民寫來的信,你是讀信的人,而總統也是人……
作者:珍·瑪莉·拉斯卡斯
譯者:聞翊均
出版社:台灣野人文化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27/0101131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