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捨得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26 10:49
本煥長老常對人開示說:捨得捨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有位香港朋友,是位虔誠的佛教徒,20多年前就在廣州光孝寺與本煥大師結緣,行弟子禮,拜師第一年見老師傅5次,本老總是對他重複著兩個字:捨得、捨得。直到一年後才說,“有舍有得,不舍不得”。這位成功的老闆說,這些年來,老和尚的“捨得”,讓他悟出了許多東西來,不但啟發了他慈悲喜舍的愛心,更開示了他豁達快樂的人生。

捨得,捨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為得。舍和得,就如因和果,是相關也是互動的。佛陀讓人“捨得”,就是要讓能“捨得”的人修成正果,進入極樂世界。我們姑且不談玄機禪妙,但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捨得”又何嘗不是人生的真諦呢?

舍,看起來是給人,其實也是給自己。你對人笑,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對你“回眸一笑”,你對人好,人家同樣也會對你好。我們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付出,怎麼可能有收穫呢?凡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長壽、榮華富貴、名譽高尚,你先扣問自己:你想得到這麼完美的結果,你對這個世界付出了什麼?你有播種嗎?倘若沒有,秋天又怎麼會有收成呢?

佛說,捨得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如果你能把自己心中的偏執、掛礙、煩惱、悲傷和迷妄都舍去,你就能得到輕鬆和快樂,你自然就會得到人生一個新的境界。世間萬物,凡有所舍,就能有所得。一盆花,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敗葉,它就無法長出嫩葉,發出新芽,長出鮮花。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舍”,不舍,如何成佛?一個人,如果沒勇氣舍去陳舊的陋習,就不能更新和進步。

漫漫人生,面對舍與得的決擇,是一種生活智慧。《孟子·魚我所欲也》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在舍與得必須選擇時,孟子態度明朗,毫不含糊。“捨得”並是非盲目的,“舍”是有目的的捨棄,“得”是有選擇的得到。當今社會,不少人爭名奪利,點滴不舍,其實,你想透了,凡事有得必有失,同樣,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師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想著佔便宜。便宜,天下人都爭相擁有。如果我一個人佔據,則他人皆與我結怨。我不佔便宜,則別人對我的怨氣便消除了。輕利足於聚眾,忍受小氣,才不會招來大氣;吃小虧,才不會引來大虧。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舍”個人榮辱,才“得”社稷江山;韓信忍氣受辱,“舍”一時之名,終“得”豐功大業。捨得,並不是純粹為了捨棄而捨棄,有時往往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棄,即“欲於取之,必先與之”。俗話說,“小的不去大的不來”,“吃小虧占大便宜”,“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不深諳此道。以舍為得,舍小得大,妙用無窮。

其實,“舍”並非就不是好事,敢大舍的人才能有大得。當年劉備死前白帝城托孤,勸諸葛亮如果兒子阿斗可輔助就輔助,輔助不了,就自己取而代之。諸葛亮未必不是做君王的料,但他甘做人臣,雖沒極人主之名位與尊榮,但千百年來,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名在歷史上比當時任何一位帝王都要高;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年代,鄧小平不是沒有機會和資歷成為國家最高職務的領導人,但他沒當,然而,全世界誰會否認他是“總設師”的領袖地位?這表面的“舍”難道不是最大的“得”嗎?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欲壑難填,欲望常常使人對舍與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過,於是產生了許多原來不應該發生的悲劇。有人說:會生活的人,或者說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捨得”。“捨得”幾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們能真正把握舍與得的尺度,就能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鑰匙。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情世事,其實不過也就是舍與得的重複。所以,為人處事,每當有些東西和事情羈絆困擾在心時,請想想老和尚那“ 捨得”的開示,有舍才有得,你的心靈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平靜和安寧。

可見,“捨得”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領悟,更是一種大徹大悟,大智大慧的快樂人生。

2006.6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