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年輕時候看世界,總想看得分明,覺得它應該分明。中年看世界,就明白有些事物確實是籠罩在霧裡的,這世上也有只在霧裡才會出現的風景。」——張惠菁
張惠菁復出文壇,暌違六年出版最新散文集《比霧更深的地方》,歷經時光淬煉,文字更柔軟圓融。如何理解時間、理解世界、理解閱讀文學、理解藝術電影,張惠菁在這本書中跟讀者細細道來:
《比霧更深的地方》分為三輯:
輯一「月夜」收入發表於聯合文學雜誌的專欄文章,當時作者在北京工作生活,文字封存北京的霧,並轉而向內探索,以小說家之眼重新詮釋古典文學,也從古籍裡,發現有一則記述穿越時空來標示此刻的自己。
輯二是關於藝術史、歷史,文學、美感的長對談,對談人是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施靜菲。作者剛回台灣定居時覺得不適應,透過文學與藝術尋找答案,她說:「文學與藝術,或許不是直接應答現實世界的問題,給不出口號主張和表面的事非對錯,但它們挑動的是某些更細微的神經——是這個閱讀者,感受者,這個想要理解世界的人的神經,然後,他可以自己去回答世界。」
輯三「時間裡的人」收入發表於台灣報章雜誌的最新文章,重讀年少時讀過的川端康成、海明威、漢娜鄂蘭,也寫電影,以及藝術評論。
張惠菁曾說,「有時我感到我們是一個霧中的世代,被標舉在亮處的價值太多,話語太多,義正詞嚴太多,但集體卻失去方向感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霧裡。」
如果不可解的世界是霧,她想嘗試去比霧更深的地方,從那裡回頭看自己,看看自己在霧中的形狀,「能看見多少自己,才能看到多少世界」。
【作家檔案】
張惠菁畢業於台大歷史系,在愛丁堡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及博士班,博士班二年級毅然放棄歷史學家夢想,開始致力於文學創作。著有傳記《楊牧》,小說《惡寒》、《末日早晨》,散文《活得像一句廢話》、《給冥王星》、《步行書》、《你不相信的事》、《告別》、《雙城通訊》等。
《比霧更深的地方》
作者:張惠菁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20/0101125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