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陳健彬揭香港藝術發展四階段
作者:李偉民   來源:香港商報    2019-03-21 12:47
KB Chan,陳健彬今年初剛卸任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他德高望重,但是心境年青,非常能幹、進取、風趣,他見證了香港話劇團的茁壯。香港有句話「家中有一老,猶如有一寶」,KB是話劇界中的字典,有事情問他,必給你坦白和精闢的意見。KB退下火線,我們依依不捨。

【識港網訊】嗨,KB退休了。

KB Chan,陳健彬今年初剛卸任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他德高望重,但是心境年青,非常能幹、進取、風趣,他見證了香港話劇團的茁壯。香港有句話「家中有一老,猶如有一寶」,KB是話劇界中的字典,有事情問他,必給你坦白和精闢的意見。KB退下火線,我們依依不捨。

陳健彬 圖:陳健彬提供

和KB喝茶,問:「你是如何入行的?」他說:「我在路德會協同中學畢業後,進了中文大學,1970年,去玫瑰崗中學教書,與也是在那裏任教的中大書友蘇彩姸結婚,她是業餘話劇『發燒友』,是她影響我喜歡話劇的,但是『兩公婆』一起工作,始終不太好,於是,在1977年,我申請了政府職位,當時月薪是三千多元。我負責政府的『戶外娛樂事務』,例如亞洲藝術節、中秋䌽燈會、夏日聯歡節、公園球場的夜間文娛表演等工作,當時,我隸屬市政事務署,我的『老闆』是陳達文(他是香港著名法律學者陳弘毅的父親),他是香港藝術界的教父。因為那時候,沒有人會覺得文化和藝術對一個『忙於搵食』的香港社會有什麼好處,但是,陳達文不斷在政府內部爭取,想出許多新猷,推動文化藝術,他認為一個城市沒有文化藝術,便沒有了靈魂,回想起來,他的工作是充滿汗水。」

圖:陳健彬提供

「在1979年,陳成功爭取到把隷屬康樂市容科(Recreation and Amenity)的娛樂事務组(Entertainment Section)撥歸他旗下的文化事務科(Cultural Servicers Division),他問我想留守戶外康樂工作,還是嘗試做文化的事情?年輕的我在想:既然有新挑戰,而且又是喜歡的藝術工作,何妨一拼,於是答應了調換職系,由康樂市容主任變身為文化事務副經理。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

KB喝了一口茶,再說:「其實每個社會的巨變,可能是『大環境』的改動所造成,此外,便是一些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所闖出來的革新。在七十年代的香港藝術發展,除了有陳達文這個舉足輕重的有心人之外,還有兩位關鍵人物,他們是港督麥理浩(The Lord MacLehose)和掌管文化康樂事務的『市政局』(Urban Council)主席沙利士(Mr. Arnaldo Sales)。那時的殖民地政府,還是外國人的世界,單憑陳達文一個本地官員,實在弄不出平地風雷,沙利士是陳的領導,他認為文化藝術比經濟同樣重要,政府應該大力推動,於是他支持陳達文,克服反對聲音,排除困難,例如在1977年,成立職業化的『香港話劇團』(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及『香港中樂團』(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我好奇:「那和1971至1982年出任香港總督的麥理浩又有什麼關係?」

KB答:「由於香港只是英國的一個小小殖民地,在麥理浩之前的總督都比較『短視』本土文化,沒有什麼鴻圖大計,但是麥是一個非凡的政治領袖,他為香港各方面設計了十年計劃。他認為香港要成為一個國際大城市,便必須要有優良的文化場館,於是,他增撥資源,啟動往後十年的文化場館建設,讓香港各區擁有自己的文化中心,例如1980年的荃灣大會堂及後期的香港文化中心。最重要的是他認為要成立一所專上藝術學院,香港要培養自己表演藝術如話劇、音樂、舞蹈等人才,於是,他籌建『香港演藝學院』(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簡稱APA),終於在1985年落成啟用。」

「APA對香港表演藝術的發展居功至偉,因為沒有人才,怎樣發展藝術呢?在七十年代,大眾心目中的文化藝術只是看電影,其他亞洲國家都不會重視『藝術』,而麥理浩能夠快人一步,高瞻遠矚,用個人意志去推動社會的改變。你想想,香港在同一時期,竟然有麥理浩、沙利士和陳達文這三位核心人物,堅決地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你說是不是因為『人』的因素,讓香港交上了好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樣發展當然也離不開政治上的考量。

我問:「當時推動文化藝術的手段,是否『硬件帶動軟件』?」
KB回應:「對,我超過七十歲了,絕對有資格回頭看,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 七十年代『孕育期』:即政府利用場地建設,例如香港文化中心、紅磡體育館等硬件,帶動軟件(即藝術活動項目)的產生。

(2) 八十年代『專業期』:香港早期的文化藝術活動,都是由一些業餘愛好者所帶動,難成大氣候,在80年代,政府協助許多職業藝團的產生,例如香港舞蹈團、中英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等,專業藝團的出現,讓香港的藝術水平得以提升。

(3) 九十年代的『主流化期』:在1995年,政府成立了『香港藝術發展局』(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簡稱ADC),這點非常重要,因為藝術系出多門,例如文學、音樂、戲劇、視覺藝術等等,鬆散地存在於不同的圈子,ADC的出現,可以把不同範疇的藝術家集中起來,有策略地推動發展方向。以往,文化藝術好像只是社會的『裝飾品』,ADC的成立,把文化藝術成為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這便是『主流化』(main-streaming)。」

我說:「KB,那麼今天的階段?」KB想了一會兒:「我相信『藝術市場化』(art economy)和『香港藝術出口』(art export),會成為將來推動藝術發展的議題。香港藝術的發展,不能夠主要依賴政府,如是這樣,則藝術便缺乏自身的活力,而且,如果藝術活動能夠產生收益,則未來,香港的文化動力和地位便更強大。香港只有七百萬人口,太少了,很容易被『邊緣化』,如果香港的藝術產業不『出口』、不擴大版圖,只是在港島、九龍和新界三區,『塘水滾塘魚』,則削弱香港藝術的水平和影響力。我覺得目前的急切任務,是如何吸引更多受眾關心香港的藝術活動?如何把香港的藝術節目,推展去鄰近的地區?」

我接著說:「前輩,策略應該是怎樣?」KB:「各區要不斷多建一些有重點、有性格(identity value)的文化藝術中心,『硬件帶動軟件』,和『項目帶動人才和內容』,這兩個策略不會錯。此外,政府應該設立更多不同目標的基金,例如是『優秀作品』為本的基金,鼓勵藝術家申請,讓香港有『藝寶』和『戲寶』的出現,填補一些目前措施的不足。」

我問:「KB,你是那年擔任香港話劇團的行政總裁?」KB:「從2001年至2018 年,我其實早於八十年代已在話劇團工作過十年,職位是高級文化工作經理,當時是公務員身份。在2001年,政府把話劇團『公司化』,成為獨立的『不牟利團體』,當時我54歲,為了做好話劇團,我提早退休,辭退一碗安穩的『政府飯』,以員工身份,加入話劇團,成為第一任的行政總監(Executive Director)。」

我追問:「那你如何帶動話劇團,成為香港戲劇界的『龍頭』?

KB滿足地簡述:「我在劇團已有的良好基礎上力求創新和突破。」我回應:「我知道你離開前,為話劇團出了一本回顧過去的書,叫做《40對談―香港話劇團發展印記1977-2017》,有興趣知多一些的朋友,可以買這本書看看。」

我說:「KB,最後一個問題,你走過香港藝術的將近五十年,到了這個階段,你有什麼人生感想?」

KB認真地想:「若可能及有需要的話,我們這些有經驗的,再為業界多做一些事。」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21/010112626.shtml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