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大灣區「矽谷」藍圖初現 香港多方促發展
作者:范曉昱   來源:香港商報     2019-03-21 12:09
早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曾有外國機構到深圳及香港參觀,稱「創科加上大灣區」就等於「美國矽谷及華爾街」,港府亦會按這個方式發展。那麼在打造「大灣區矽谷」的過程中,香港有哪些優勢,又可以充當什麼角色呢?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表示,港府將會協同大灣區發展創科,打造「大灣區矽谷」。

【識港網訊】早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曾有外國機構到深圳及香港參觀,稱「創科加上大灣區」就等於「美國矽谷及華爾街」,港府亦會按這個方式發展。那麼在打造「大灣區矽谷」的過程中,香港有哪些優勢,又可以充當什麼角色呢?

不難看出,如今創科是港府發展的一個重點。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計劃投資約450億元發展創科,「創科」字眼更是在預算案中出現了43次,較去年的21次多了整整一倍。而在最新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亦將香港定位為「大灣區創科中心」。對此,林鄭月娥表示,本港會推出多項自強措施,希望由香港主導,再配合大灣區腹地,可以將科研商業化及進行融資。她亦表示,港府將會協同大灣區發展創科,打造「大灣區矽谷」。

大灣區人才來港「鍍金」

既然將大灣區類比矽谷,那麼在與大灣區協同邁向該目標時,香港在其中有何優勢呢?矽谷最早的發展得益於當地聚集了很多高等學府,香港同樣具有「人才」這個優勢。香港有6間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都很高,每年亦擁有很多不錯的科研成果。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會長洪文正表示,香港的高等教育非常好,工程、醫學等專業在世界排名中非常突出。很多教授、學者願意來到香港做研究,亦因為香港在這方面薪酬高。「我出差到大灣區的幾個城市,去到幾個科技公司,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很多科技公司的CEO是內地人,但都是從香港的名校畢業回去的。」

學者指創科人才流失嚴重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指出了香港創科人才的困境。他表示,香港近兩年創科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很多專業人才轉向其他行業,亦與香港創投基金制度不完善有關,銀行不會輕易借錢給初創企業,沒有資金支持,香港青年亦沒有能力進行創業。

他又指,香港雖有不少科研成果,但問題是不像矽谷有市場及高科技企業可以將成果商業化。如果沒有商業化的實際產品,很難將創科發展起來。他續稱,且香港市場較小,有公司開發了APP等產品,也只是適用於香港,很難推廣出去。莊太量建議,在香港引進國際科技企業,一方面可以將理論成果商業化,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更大的市場,與國際接軌。

對於科研成果商業化等問題,香港確實存在劣勢,但近年來也有一些措施。陳茂波早前在一個電台節目中提到,本港的創科發展核心是人才,政府已投放資源在基建,吸引科研機構落戶。可以使用大學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時,將成果商業化。港府建設的數碼港、鄰近中文大學的科學園以及深港兩地合作的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都是為了吸引科研人才、機構落戶以及促進深港兩地創科合作。

科研基建初有成效

該措施近年來有所見效,著名的客貨車電召應用程式GOGOVAN、電子錢包TNG等,均是從數碼港起家,逐步發展成為獨角獸。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如今的數碼港、科學園在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不同的範疇皆有研究成果,除香港專業的科研質素外,我們的專利保護制度都非常完善,有助於科研成果商業化。

方保僑續稱,不可否認華為、小米(1810)等內地公司的科研成果比較超前,但在拓展海外業務的方向或會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所以香港的科學園、數碼港未來可以作為其與國際接軌的平台,幫助大灣區的企業向外發展。

洪文正談到,科學園、數碼港作用的設置很好,但是這十五年的發展進程沒有預期中那麼快,雖有成長不錯的創科公司,但沒有像大灣區一樣有龍頭科技公司跑出來。這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批准孵化資金的審核過於嚴格,企業沒有足夠資金研發;另一方面,科學園及數碼港的位置都較偏遠,附近配套交通設施亦不太完善,導致返工十分不方便。

提供生活便利吸引創科人才

洪文正續稱,政府已經提出相關方案解決問題,例如在數碼港第5期加強交通配套設施,亦將在科學園提供約500個靈活設計的住宿單位。河套科技園在這方面的優勢在於科研人員可以在深圳居住生活、成本會相對降低,深港兩地人才互通亦比較方便。

除了引進科研機構,從另一方面來講,香港亦可以依託大灣區資源,與其配合,香港已有6所高等院校在深圳開設產學研基地或研究院,隨著大灣區的發展,香港可將本地大學的科研成果於區內進行技術轉移和商品化。

可出台「大灣區版本」上市規則

除了科研優勢外,陳茂波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亦提到,香港可發揮自身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當深圳或內地創科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上市集資時,香港可以接生意來做。

方保僑表示,很多新經濟公司包括雷蛇(1337)、小米都已在香港上市,證明香港是一個很理想的融資中心,對於金融項目的集資有很成熟的經驗,可以為大灣區的企業提供一個很好的上市平台。

對此,莊太量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大灣區初創企業提供一個上市的平台,是好事。但初創公司良莠不齊,亦有公司借「新經濟」的名義上市,騙投資者入局,但長期並無業務發展。他指出,很多初創企業前期都沒有盈利,很難判斷其潛力,港交所(388)需要嚴格監管,投資者亦可通過公司是否有大行或者大的企業投資來判斷是否入手。

洪文正指出,內地有很多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但大灣區的企業相對於其他地區企業來港上市的數量較少,「同股不同權」對於新經濟公司亦是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完善規則。若要鼓勵大灣區企業發展、上市,未來或可以針對其制定「大灣區版本」上市規則。

矽谷地位將被紐約取代?

一直以來,矽谷都是美國、甚至全球的科技中心,但近日畢馬威的一項研究顯示,很多科技行業高層指出,紐約未來幾年有望成為全球各地企業理想的創新來源地。

最近接受畢馬威調查的高管中,逾半數高層表示,隨著紐約、波士頓、北京、倫敦和其他城市繼續發展成科技創新方面的領導者,矽谷未來4年之內將不再主導全球科技創新。畢馬威指出,企業高層們提到的因素包括,除了加州的聖何塞、帕洛阿爾托和門羅帕克以外,其他城市和地區也在加碼對科技方面的投資。

企業資訊技術高層們表示,科技行業以外的企業迅速採用雲計算和其他新出現的數碼工具也產生了影響。一名畢馬威的發言人表示,約75%的受訪者是企業最高級別的管理人士,企業的規模小至初創公司,大到年收入逾100億美元的公司。近60%的受訪者表示,到2023年,矽谷作為全球技術中心的地位「可能或非常可能」被取代。

接受畢馬威調查的科技高層表示,他們認為最可能成為下一個領先的科技創新來源的城市是紐約,排在後面的依次是北京、東京和倫敦;紐約去年排在第三位。其他位列前10名的美國城市還包括波士頓和德薩斯州的奧斯汀;華盛頓特區排名第13。

從國家來看,23%的高層認為美國對全球科技的影響力最大,比例低於去年一項類似的調查得出的34%。中國排名第二,有17%的高層認為中國的全球科技影響力最大,低於去年的26%,隨後是英國、日本、新加坡和印度。范曉昱

责任编辑:w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