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解決跨代貧窮 專家倡增教育資源
作者:義昊   來源:大公報    2022-08-23 10:58
特區政府將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以扶助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開拓他們的眼界,建立正向人生觀。多名專家學者及立法會議員認為,新班子解決跨代貧窮問題方面的態度值得肯定,但計劃仍有改善空間。
解決世襲貧窮的關鍵是增加教育資源,因此政府應全面檢視基礎教育,促進貧窮學童平等教育機會。

【識港網訊】特區政府將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以扶助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開拓他們的眼界,建立正向人生觀。多名專家學者及立法會議員認為,新班子解決跨代貧窮問題方面的態度值得肯定,但計劃僅惠及劏房家庭中一至中三學生,且兩期合共一萬元的津貼數額太少,仍有改善空間。

專家學者呼籲當局在試驗計劃後,盡快擴大受惠規模,讓更多清貧學童受惠。而解決跨代貧窮的關鍵是增加教育資源,因此特區政府應全面檢視基礎教育,促進貧窮學童平等教育機會,同時從各制度着手處理,並制定具體減貧KPI(關鍵績效指標)檢視施政成效。他們又建議,對計劃個案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同時為參加計劃的導師提供培訓,使他們可以更好地與青年溝通。

倡擴大名額5萬孩童住劏房

「計劃受惠人數少,服務廣度待增加。」為期一年的「共創明Teen」計劃,受助初中生2000人,多名扶貧委員會委員認為,相對全港多達20多萬名18歲以下貧窮兒童,計劃的覆蓋面太小。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扶貧委員會委員施麗珊指出,參考《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18歲以下的貧窮兒童達27.5萬人,佔全港兒童人口逾四分之一。然而計劃只有2000名劏房初中生參加,名額供不應求,且並未有處理其他年級的劏房兒童需要,亦未有針對非劏房住戶的貧窮兒童。此外,計劃為每名參加者提供合共10000元津貼,金額太少,難以制訂較長期的發展計劃,難為學童提供足夠支援。

「希望特區政府一年後能總結經驗,將計劃擴大並恆常化,讓更多基層學員能夠爭取改變人生的機會。」身兼扶貧委員會委員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亦指出,現時僅是居於劏房的孩子已有5萬多人,計劃時間短,名額覆蓋範圍非常有限,認為應盡快擴大覆蓋面,讓更多基層學員受惠。他還呼籲特區政府將來就計劃內的個案進行為期5至10年的長期追蹤研究,以考察受助人及家庭的階級流動情況,從而檢視計劃成效,並加以改進。

提升計劃效果鼓勵全民參與

「計劃不能全盤依賴導師的個人能力,而是應該做到全民參與。」「共創明Teen」計劃將為每個學員會配對一名「友師」,幫助參加計劃的學生訂立「行動計劃」。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認為,應鼓勵導師所屬的機構、企業一同參與其中,全力幫助導師,共同提升計劃效果。

建議增設「等候名單」

陳勇補充說,學員的推薦渠道還可以擴充至地區團體,大家一同找出需要幫助的基層學員、最佳目標對象等,繼而帶動整個社區營造出鄰里關懷的良好氛圍,打造互助互惠的社區環境。如此一來,「全民參與」便付諸實踐。

陳勇認為,若計劃反應熱烈,報名人數遠超既定名額,特區政府可考慮增設「等候名單」,讓更多學員未來有機會參與到計劃中,「不至於感到失望,保持樂觀心態」。他期盼投身計劃的政府部門、機構、企業等,撥出一定資源,盡早協助「等候名單」上的學員。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盼望工商界積極參與計劃。雖然計劃不會立即看到成效,但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能力,能為整個香港社會帶來正面影響。「特區政府可以就計劃『邊做邊檢討』,未來加推第二期、第三期等。」

檢視施政成效制定減貧KPI

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之目的,是推動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但社協副主任、扶貧委員會委員施麗珊認為,解決這問題最重要的是強化貧困兒童的教育機會,以及強化對其身處的弱勢家庭的支援。

提升基層收入水平

「教育從來是啟迪民智、促進脫貧的重要途徑,當局應促進貧窮學童平等教育機會。」施麗珊說,若要避免持續陷入世襲式貧困境況,特區政府必須從教育、建立就業和社會資本,以及增加原生貧窮家庭收入着手,同時制定具體減貧KPI檢視施政成效。

在建立就業和社會資本方面,她認為應加強清貧學童在個人成長、生涯規劃及升學就業輔導的支援,包括檢討現行兒童發展基金,增加受惠人數、擴闊可參加計劃的清貧學童之年齡、增加政府配對供款金額;亦可設立專項獎勵計劃,鼓勵清貧學童學習,並換領學習津貼以增加學習和培訓機會。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認為,解決跨代貧窮的核心是要提升基層收入水平,政府要提升兒童託管服務,從而釋放婦女勞動力,讓他們的家長能夠找到一份穩定收入。他建議計劃與制服團體合作,讓學員可以透過參加制服團體學習正向價值觀,穩定參與課餘活動及技能培訓,讓家長可在學員參與課餘活動期間安心工作。

小組形式助交流「友師」勿錯配

「友師」是「共創明Teen」計劃的一大亮點,他們需要和學員進行大量溝通,從而為學員帶來正向思維,因此互動形式與內容備受各界關注。九龍中立法會議員楊永杰則認為,透過「一對一」配對的方式安排導師與學生,容易出現錯配問題,建議以小組形式配對,例如五名學生與五名導師組成一個小組,以增加雙方交流互動,打破隔閡,導師間亦可互相扶持互補不足,且即便日後導師因個人原因退出計劃,亦可減低對學員的影響。

楊永杰還指出,導師應每周透過電話、社交媒體、外出活動等方式,至少與學員接觸一次,讓學員敞開心扉,從而建立互信。他亦期望參與計劃的公司承諾提供人員協助後,容許導師在上班時間處理與學員相關的事務。

民建聯立法會郭玲麗則對培訓內容表示關注,她建議在基礎訓練範疇加入國情元素,讓學員能夠認識國家,建立正確的觀念。她還表示,民建聯的影子工作小組會持續跟進計劃,與政府進行交流,全方位配合及支援計劃的導師與學生,務求讓計劃盡快取得成效。

责任编辑:s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