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萬眾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已經出台。《綱要》觸及創新科技、金融、環保、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方面,十分豐富。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真正發展為國際級灣區,關鍵是如何落實好《綱要》的內容,以及做好教育培訓工作。
做好教育培訓工作,是香港為大灣區發展的其中一項貢獻。過去10多年,香港社會向上流動機會愈來愈少,不少年輕人空有高學歷卻無法一展抱負,大灣區可以為青年人發展提供更寬廣的發展平台。香港專上教育實力雄厚,香港政府應根據實際情况,投入更多資源培育本地人才,為大灣區發展提供足夠的精英人才。
事實上,國家對大灣區的戰略定位,其中一項是發展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創新要素側重的是人才,而人才培訓和流通,將成為大灣區融合的重要方向。本港教育機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本港青年的求學和就業發展空間亦有望大為擴闊。
國家教育部上月公佈了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內地與港澳合作,有助提升當地職教水平和擴闊學習範圍,也為本港職業訓練局等機構提供大展拳腳的機會。大灣區在飛機維修、建造業、資訊科技、物流業和醫療服務等方面,都需要大量技術人才,對一些考不上大學的香港青年人,如果灣區內能夠發展出一套共同認可的資歷架構,將有利人才流動,擴闊新一代的就業空間。
《綱要》還建議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以及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推動區內透過仲裁、調解、協商處理知識產權糾紛。目前,亞太區內遇有類似的法律糾紛,大多會到新加坡進行仲裁。香港在國際仲裁方面,已具有一定水平,只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日後成為爭議解決服務中心,確實大有可為。
在醫療方面,《綱要》提出“鼓勵港澳醫務人員到珠三角九市開展學術交流和私人醫務人員短期執業”。我們先放下香港醫生是否願意到大灣區執業的問題,以目前香港的實際情況,醫生不足已經是人所共知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增加醫生人手,方法不外於擴大輸入海外專才,以及增加大學醫學院的培訓學額,尤其在培訓方面,應放膽投入資源,除了應付本地未來的需求,中長期而言也應該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筆者有個建議,粵港兩地政府可以考慮在香港設立醫療培訓中心,以香港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地醫生,這樣,既可以提高內地醫生的水平,又不存在影響香港醫生的生計,可算是一舉兩得。當然,相信這個建議仍然有很多細節需安排,會引起爭議,不過,如果有關建議得到落實,並取得成功,香港在不少行業,都可以成為內地的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