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慈悲為懷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19 11:48
十年前,釋本煥大師示導:一個人作什麼事,只要有慈悲心,有仁愛心不必過多去考慮,一切隨緣隨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多少,千萬別因為做不完而不幹。
十年後的2004年歲末,奉上剛出版的文集巜聽風拾秋》,聽到中有多篇包括本煥大師在內的高僧大德開示,本煥師傅開心地笑著揮動摺扇敲我腦袋:好好好,發財,發財,發大財!
覺光法師總以“慈悲為懷”開示信眾:慈悲心,就是對世間萬物博大的同情和關愛。
到台灣法光山拜見星雲大師,聆聽人間佛教開示:人間佛教的修行,就是對人要慈悲、尊重、包容,學佛修行不是喊口號,如果不在言行、生活裏落實佛法,哪里有菩提可證?
“佛祖心中留”——在海天佛國普陀山拜訪全山大方丈戒忍大和尚。臨別時,戒忍大師送至方丈室門外留影。
六祖雲:“即心即佛、人人有佛心、人人有佛性、人人可成佛。”在海南三亞南山寺拜見九十歲的潮藉大和尚心誠大師。

10年前的97年,曾有緣與90歲的“佛門泰斗”釋本煥大和尚晚膳,向他問偈:何為慈悲?本老說,“慈悲”就是一種愛,但不是俗間兒女情長的愛,是仁慈博愛,仁慈濟物,博愛利生。慈悲是佛陀設教的最大心願,“慈”就是給予一切眾生快樂,“悲”就是要拔除一切眾生的苦厄。為人當以仁存心,仁愛乃化育之本,長養萬物之根。一個人作什麼事,只要有慈悲心,有仁愛心就不必過多去考慮,一切隨緣隨分去做,能做多少就多少,千萬別因為做不完而不幹。

10年後,在颱風“珍珠”正面登陸粵東的那一天早上,我們登上梧桐山,又一次見到了本煥法師。步入方丈室,只見多時未見的本煥長老,精神清爽,身著黃色袈裟,端坐其中,慈眉善目,法相圓滿,含笑無語,和藹可親。百歲老人,一見面就拉著手問,“近來工作忙嗎?”,“比較忙”回答說,老師傅用手中的摺扇輕輕敲了敲我的頭頂,說:“忙好啊,忙說明事業興旺。這世界有兩個地方不要忙,一個是醫院,醫院不忙,沒有病人,眾生免苦痛,少花錢。一個是監獄,監獄不能忙,監獄閑了,沒有犯人,眾生安寧,太平盛世。”正說著,一個小和尚端著一小碟的木瓜進來,這是老和尚的早餐,本煥長老拿起叉子,刺了一塊木瓜笑著往我口裏送,那慈祥神態讓我想起了兒時的母愛,溫暖而親切。

有同行者請本老開示,老人以清晰而宏亮的聲音大聲說:“慈悲喜舍”。10年前問偈講慈悲,10年後同樣講慈悲,本老說:慈、悲、喜、舍,合稱四無量心,“慈”是想給人以樂,“悲”是想使人離苦,“喜”是見離苦得樂而喜,“舍”是平等對待一切。佛教主張慈悲,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仁者無懼,慈悲無敵,無私無畏,互敬互愛,團結互助,同體共生,萬事把握和諧中道,循序漸進,穩步發展,不走極端,水到渠成。這些,不正是為我們指出明智、正確、自然、完滿的為人處世之道嗎?

德高望重的本煥法師,系南禪臨濟宗第44代傳人,早年潛心苦修,曾跪拜五臺、閉關三年,刺血寫經,烯臂孝母。今以依稀百歲之身,仍孜孜不倦於“弘法利生、慈悲濟世”的佛教事業,不忘扶貧助學,本老恪守眾生平等的佛法,待人接物從無高低貴賤之分,每日上山登門拜訪的海內外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每逢節假日尤甚。每次見面,臨別時本老總要送上他早年刺舌指之血書寫,由善信翻印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讓人誦念,以弘佛法。

本老倡示“慈悲為懷”,他同樣以寬容博大的仁愛之心,來面對世間人事。本老的慈悲,讓人釋放與坦然,讓你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去接近佛性。2005年11月,有幸在香港參加香海正覺蓮社60周年鑽禧祈福大會,全世界高僧大德雲集,本煥長老也在會上,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向大家講了一個感人的故事,30多年前,覺光從香港到廣州光孝寺,正值用膳時分,時任光孝主持的本煥大師,將手中那碗飯讓給了覺光,自己重新動手生火煮飯。當時燒的木柴不幹,整個伙房青煙騰騰,嗆得70多歲的老和尚眼淚直流,咳嗽不停,但他堅持自己把飯煮熟。本老慈悲之情,令年逾80的覺光法師至今仍難以忘懷。

慈悲,為萬善之基、眾德之藏,慈悲精神是佛道之根本。

在香港,曾有緣多次偈見覺光法師,他也總以“慈悲為懷”來開示信眾,他說,人以慈悲為懷,慈悲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和真理,慈悲心,就是對世間萬物博大的同情和關愛。“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慈悲不但是佛道的根本,也是智能的妙用。

在覺光上人81歲生日時,向他祝壽,他輕描淡寫地說:“出家人對生日、過年、過節都不外如是,過一天少一天,沒有甚麼生日不生日。”“佛教叫生日為母難日,我們出生的時候,正是母親最痛苦之時,生命在彈指之間,不少媽媽更在產子時死亡。”所以,老和尚說,生日最大的意義就是警惕,不要忘記父母恩重如山的生養育之恩,要感恩生命,要以寬容博大的慈悲心,面對世間一切人事,無執於“物”,也無執於“我”,以慈悲仁愛之心與世界融為一體。

由本煥、覺光等佛門高僧倡議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主題,2006年4月在杭州舉辦。這不單是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好事。兩千多年來,佛教超越種族與國界,東漸西輸,南傳北播,流布寰宇,蔚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國大陸,目前有佛教信眾約1億人,寺院兩萬多所,出家僧尼20多萬人。如何以佛教濟世,用佛理育人,有著特別的意義。前年在五臺山,有位高僧對我說,信佛,不單單是在於見佛就叩頭跪拜,燒香焚紙,更重要是要領會佛家的生活智能和精神內涵,現在許多善信,往往只知其表而不識其裏。在地域廣人口眾多,素質參差不齊的國度裏,如果每個善信每一個人,都能領悟佛教的理義,心裏都點亮一盞慈悲的心燈,以慈悲、仁愛的心來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與和平的世界,那功德就無與倫比了。

當今社會,經濟騰飛,物質豐富,但不少人卻精神空虛,心無以依,社會上急功近利,見利忘義成風,官場貪污腐敗,商場制假販假,醫院唯利是圖,學術剽盜成群,富商拒絕慈善,下崗失業嚴重,仇富心理滋長,社會治安惡化,公德意識淡漠,環境污染嚴重,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張,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佛教重視對個人身心行為的約束,強調三世因果,藉以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服從道德規範,約束自我行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佛教的教義教規,與中國傳統世俗倫理相結合融匯,宣導學佛修行,就擴展和深化了世俗倫理的內涵,對於提高和完善個人的道德修養,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具有特殊的意義。

我未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但對佛教慈悲喜舍的教義和仁慈博愛的生活情操,十分景仰。禪門的般若智能,就是大智與大悲的融合。我們祟仰佛理,不敢奢求要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但作為人,我們應懷有一種慈愛悲憫之心,透過念佛學佛,感悟佛理,以智能規劃人生,以慈悲美化生活,以和諧構建社會。

慈悲為懷,乃是為人做事,福國利民之本。

2006.6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