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第27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因應連月疫情變化,放映節目及展覽未能如期舉行。即便如此,ifva一直相信獨立短片及媒體創作的力量。由第23屆公開組得獎者黃勺嫚導演創作,第27屆ifva比賽的主視覺設計及宣傳片以「躍進未知之中」為題,以繽紛色彩及圓點拼貼出燦爛絢麗之狀,象徵各種想法、點子四處跌蘯與碰撞,在紛擾之中走進未知,勇於冒險。宣傳片找來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之年青演員參演,垃圾袋化身隨意門,讓高中生開展浪漫冒險之旅之餘,也持續探索和詰問創作的意義。
本屆ifva評審會議工作將繼續以網上形式進行,並於3月12日(六)晚上7時於網站公布賽果。香港藝術中心ifva總監范可琪指:「即使未能於戲院及場地相見,ifva會繼續作為創作人交流、分享創作的平台,連結一眾創作人。」大會將為本屆入圍創作人特設網上交流會,並將郵寄影展特刊及影展通行證予每位入圍創作人,見證他們突破限制、努力創作的成果。
今屆ifva評審選出五個組別共50份入圍作品。公開組10部入圍作品,既有對生活與生存的掙扎,亦有對在新常態及離散之中的各種別離與重聚。祝紫嫣以《凪》記一場香港女生與日本男孩在高雄的相遇;郭頌儀的《與亂世共舞》以舞蹈及紀錄片段,回應亂世;楊景麟首次執導作品《明月光》,由新生代演員陳漢娜演繹在同一個月亮下,相隔兩地的思念之情;黃嘉祺《菲與火》的長篇劇本,率先入選入選柏林影展新銳營 2021 Script Station;還有唐藝的康城最佳短片《天下烏鴉》,以及古本森以影像紀錄長洲戲院最後面貌的《無映之地》等。
《與亂世共舞》劇照
青少年組作品保持年青視角的跳脫辛辣,面對疫情、制度、以至迫不得已的離別,還有對大自然的反思,都化作真誠而坦白的影像。
《失戀配達員》劇照
本年動畫組入圍作品,既有都市日常寫照,亦有黑色童話。四部本地作品風格各異:鄧靳琦生於屯門,以《屯門往事》一解其思鄉之情;melancholy 的《安氏林羚》則是一頭被都市生活同化的羚羊的失語過程的黑色寓言;羅浩宏、李穎琳的《失戀配達員》紀錄食物外送員的日常;張小踏的《極夜》提醒我們,經歷無數次粉身碎骨後,只要捱過,極夜總會過去。其他亞洲作品分別來自台灣、中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其中Honami Yano的《A Bite of Bones》,作品由憑《頭山》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山村浩二導演任監製;黃詩硯的《Butterfly Jam》則是第58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入圍作品。
《Butterfly Jam》劇照
亞洲新力量組10份作品分別來自台灣、中國、伊朗、印度、以色列及日本,談世界議題如疫情下平凡人的非凡生存方式,亦有生老病死等人生課題。《A Little Circus》由日本導演Yoshiro Osaka掌鏡,細膩紀錄柬埔寨一個馬戲團在疫情下的日常;《講話沒有在聽》是台灣著名剪接師李念修的作品,以黑色幽默手法改編父親過世的親身經歷,由老牌演員金士傑及楊貴媚主演;李明洋則憑《舍利》入圍釜山電影節及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作品審視文明推土機與傳統信仰之間的衝突。
《A Little Circus》劇照
媒體藝術組的作品包括來自本地及亞洲地區如日本和台灣的10份作品,以聲音裝置、電子遊戲、自主智能體及卡式帶等新舊載體,刻劃在這變幻之時對未來與過去的想像。本地作品包括:楊靜和關子維的電子遊戲《遺忘工程師》,玩家任務是在已過世的藝術家腦中找尋創傷記憶;謝俊昇的《「我親像海波浪,有起也有落。」》,藉由望海和聽浪,重構與祖父的回憶;陳朗丰的《Petri.Vista》以自主智能體仿傚人類活動的現象;劉清華的《洞壁與哨鳴》以定格動畫展開,現實世界的時間將與當中濃縮的時間作對照。
《Petri.Vista》
第27屆ifva比賽賽果將於3月12日(六)晚上7時公布,敬請期待。
相關信息
直播網址︰www.ifva.com/live
比賽入圍名單︰https://bit.ly/3p806YN
查詢:ifva@hkac.org.hk / 2824 5329
圖:主辦方提供
視頻來源:ifva@YouTube
原文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film/114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