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日本軍方為何主動發行香港明信片?
來源:橙新聞    2022-01-19 17:11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繼而進攻歐美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識港網訊】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繼而進攻歐美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12月8日,日軍派飛機轟炸香港九龍的啟德機場,隨即越過深圳河進入新界。經過十八日的戰鬥,英軍最終寡不敵眾,港督楊慕琦(Sir Mark Aitchison Young, 1886–1974)在12月25日向日軍投降,香港成為日本的佔領地。

日軍佔領香港後,一方面要展示日軍成功擊敗優越的英國人,另一方面要呈現出淪陷後的香港,仍然是百業興盛暢旺,民眾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要讓香港人認同日本的統治以至文化,進而有成為「大東亞共榮圈」一分子的榮譽感。於是,日佔政府在社會、文化以及教育等層面展開工作,除了推行日語教育、更改街道名稱等,明信片亦成為他們政治宣傳的工具。日本發行香港的明信片並且用作政治宣傳,並非新鮮事,早在1930年代,日本已經對入侵香港作出謀劃,一直持續發行香港的明信片,部分明信片更由軍方發行。

明信片上寫有「昭和十四年七月三日 廣東憲兵隊檢閱濟」,指的是封面照片已經由日本軍方檢查通過
一般給予軍人使用的明信片背後,皆印有「軍事郵便」的字樣

1942年,香港佔領地總督部發行了一套兩張的「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繪葉書」,售價是二十錢。這兩張明信片:第一張是跑馬地馬場比賽盛況(日佔時已經改名為「青葉峽競馬場」),第二張是英國海軍主力艦添馬艦的沉沒。1943年,日本遞信省發行了一套三張的「大東亞戰爭紀念報國葉書(第一輯)」,售價是三十錢,其中十錢撥入國防獻金,即支援日本軍費的捐款,所以其名稱有「報國」兩字。這三張明信片都是由隨軍畫家繪畫的:第一張是吉岡堅二(1906-1990)繪畫的日軍偷襲珍珠港,第二張是宮本三郎(1905-1974)繪畫的新加坡英軍投降,第三張是小磯良平(1903-1988)繪畫的香港黃泥涌高射炮陣地爭奪戰。

1943年,由隨軍畫家小磯良平(1903-1988)繪畫的明信片,內容是日軍攻佔香港黃泥涌峽谷高射炮陣地的情景

除了官方發行的明信片,民間亦配合官方的政治宣傳,發行了不少套裝明信片。由日本人在1938年創辦,位於廣州的堀內書店,於香港淪陷後開設香港分店,地址是中環畢打街十二號。堀內書店先後發行了兩套分別名為「香港」和「香港風景」的明信片。這兩套明信片同樣有八張名信片,售價同樣是二十五錢。此外,共益社發行了一套八張名為「香港見所」的名信片,這套明信片的創新之處,是採用彩色印刷。這幾套明信片比官方發行的明信片較為軟性,主要是社會民生、工商活動等題材。

抗日戰爭爆發前,由日本堀內書店出版的「香港風景」明信片套裝的封套紙摺

《明信片中的日佔香港影像》所介紹的明信片來自兩位本地資深收藏家張順光和陳照明,目的是讓讀者通過這種普通不過的媒介認識和瞭解香港那段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歲月。更重要的是,令讀者思考明信片對我們認識過去、瞭解過去以至研究過去所存在的價值。

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是展示戰前香港的影像,第二章是日佔香港明信片所呈現的社會民生,第三章是日佔香港明信片所呈現的名勝地標,第四章是展示日本隨軍畫家筆下的香港,第五章是展示戰後香港的影像。

有人認為「明信片的世界,是由購入者想看到的,發行者想讓人看到的,檢閱者不想讓人看到的這三種要素組成的」。那麼我們就通過本書,進入日佔香港的明信片世界裏,看一看我們看到甚麼,又看不到甚麼吧!

《明信片中的日佔香港影像》 圖:香港三聯《明信片中的日佔香港影像》

作者:張順光、陳照明

出版社: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以上內容轉載自香港三聯微信公眾號,獲香港三聯授權轉載。

原文鏈接:https://www.orangenews.hk/books/1135456/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