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浮世繪」: 莫奈的學習對象
來源:橙新聞    2019-02-28 14:51
最近網上瘋傳一些含有貓咪的傳統日本畫作圖片,令一眾貓奴心花怒放,對貓無感的,也因圖畫的有趣構圖,以及人與貓略為誇張的表情而被吸引。

【識港網訊】最近網上瘋傳一些含有貓咪的傳統日本畫作圖片,令一眾貓奴心花怒放,對貓無感的,也因圖畫的有趣構圖,以及人與貓略為誇張的表情而被吸引。

其實,那些圖畫都是浮世繪(日文寫作「浮世絵」),指的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流行於民間的木刻版畫,多用來表達當時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市井百態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百態和流行時尚,故此被稱為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山海愛度図会 はやくきめたい》(歌川國芳自畫像) 圖:資料圖片
《山海愛度図会 はやくきめたい》(歌川國芳自畫像)圖:資料圖片
《百物語》中的「貓和金魚」,1839年 圖:資料圖片

「浮世」一詞是日本佛教概念中充滿憂慮的「現世」的意思,「浮世繪」有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雲煙之意,也就是表現現實世間的繪畫。浮世繪最廣為人知的是美人畫,這也是浮世繪的最主要題材,其次為歌舞伎演員畫像(日語稱為「役者繪」),還有在幕末時期興起的風景畫。

《回首美人圖》,菱川師宣繪於十七世紀末,菱川師宣被公認為是浮世繪的創始人,此畫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圖:三聯書店
《扇屋內喜多川》,勝川春潮繪,十八世紀九十年代 圖:三聯書店

浮世繪名聞中外,你就算不了解這種畫,也一定看過。其獨特的藝術手法,甚至影響遠至歐洲的印象派畫家。若要追溯這個故事,可從幾張用來包裝進口陶瓷的紙說起。

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歐洲,巴黎有一群年輕畫家,偶然得到幾張包裝進口陶瓷的圖畫紙,這些陶瓷來自遠東的日本,雖然包裝紙已揉得皺巴巴,但上面所描繪的圖畫,深深吸引着這幾位藝術家。單純明亮的色彩,簡潔生動的形象,還有那些洋溢東方韻律的墨線,完全不同於有着悠久傳統的歐洲寫實油畫。

莫奈住宅餐廳的牆上掛滿了浮世繪,攝於1915年前後 圖:三聯書店

當時巴黎畫壇正醞釀一場變革,尤其是照相機的出現,使每位畫家都意識到強烈的危機。作為畫家的搵食工具──繪畫技巧,在照相機這項高科技前,顯得極為無力。

這幾位畫家正在探索新的繪畫形式,他們要走出昏暗的畫室,到明亮的大自然中寫生,擺脫傳統繪畫那種對物體的明暗和立體感表現的束縛,他們想以繪畫自身的基本語言──色彩和線條──作為表現的主體,而不是對外界物象的被動描繪。

梵高臨摹浮世繪《開花的梅樹》 圖:三聯書店

來自日本的這幾張圖畫,其藝術特色與這幾位年輕畫家的追求不謀而合,他們紛紛傳閱這些圖畫紙。他們的靈感受到極大的激發,更借鑒其中的表現手法進行創作。後來,這群年輕人成為譽滿全球的畫家,他們就是印象派的莫奈和其他同伴,那些包裝陶瓷的圖畫紙,就是浮世繪。

年代久遠的浮世繪絕對是珍寶,放於今日可謂價值連城,要麼收藏在博物館或藝術館內,要麼流轉於拍賣會上被高價出售。可是,在江戶時代,浮世繪是廉價品,發行量極為巨大,幾乎遍佈城市每個角落,從貴族到平民都可用平價買到,看完了就成了廢紙,因為大家關注的又是下一批新的出版物。

《士農工商 職人》,歌川國貞繪,1856年 圖:三聯書店
《士農工商 商人》,歌川國貞繪,1856年 圖:三聯書店

就這樣,被丢棄的大量浮世繪成為當時愈來愈受到歐洲人喜愛的陶瓷的包裝紙,出口飄洋到西方。可以說,浮世繪無意中扮演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當浮世繪在自己的故鄉被隨處遺棄之際,在歐洲卻被捧為座上賓,特別是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的日本工藝美術品和浮世繪,於巴黎乃至歐洲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日本熱」。當時巴黎出現了許多專營日本工藝品的商店,浮世繪也堂而皇之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亮相。大批歐洲外交官、商人和遊客湧向日本列島,四處搜集浮世繪,這些廉價的「廢紙」就這樣成堆成捆地賣到西半球。

《從清水寺高台上躍下的美人》,鈴木春信繪,1765年 圖:三聯書店
《畫本蟲撰》,喜多川歌麿繪,1788年 圖:三聯書店

直到很多歐洲學者高度評價浮世繪的論文和著作相繼出版,日本人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像樣的浮世繪於日本國內已所剩無幾。今天的大英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等歐美機構成了浮世繪的最大藏家,日本的浮世繪學者為了一睹真品,只能遠渡重洋。

儘管如此,浮世繪依然不愧為最富有日本特徵的繪畫樣式,浮世繪的美學品格依然滋潤着今日的日本藝術。

《潮汐的禮物》,喜多川歌麿繪,1789年 圖:三聯書店
《名所江戶百景──富士山下》,歌川廣重繪,1857年 圖:三聯書店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2/27/010110941.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