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如今,乘坐舒適的航班,來一場洲際旅行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從舊金山飛到香港,直達大概只要14個小時左右。但你知道第一架飛往香港的國際航班是從哪裡起飛的嗎?它飛了多久呢?在上世紀30年代,如果想從舊金山飛到香港,你知道需要分幾步嗎?那真是考驗人心理素質的一段旅程呢。
「下跳棋」一樣的航線
1937年,當時最先進的飛機之一——西科斯基飛機公司的西科斯基S-42(Sikorsky S-42 Clipper)「香港飛剪」號首度用於舊金山—香港航線,一路上猶如「跳棋」一樣,經停檀香山、中途島、威克島、關島、馬尼拉、澳門六地,最終抵達香港,全程耗時超過一周。這是因為,西科斯基S-42巡航時速是270千米,航程只有1,931千米,要跨越浩瀚的太平洋(作為地球上最大的洋,太平洋最寬處有差不多1.9萬千米),途中必須多次加油、補給。
1939年2月23日,波音飛機公司的波音314「飛剪」(Boeing Model 314 Clipper)自美國舊金山阿拉米達市起航飛往香港,是該型飛機首次用於舊金山—香港航線,全程耗時超過六天。波音314的巡航時速是294千米,航程達到5,635千米,雖然比S-42強了不少,但仍然不能直達,一路顛簸很是辛苦,為此,波音314的客艙十分豪華,艙內設有休息區和用餐區,男女有單獨的更衣室,廚師均為四星級酒店水平,其奢華程度在當時的航空旅行中首屈一指。當然,波音314的機票也非常昂貴,自舊金山飛往香港的單程機票高達760美元(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4,000美元)。
不過,在西科斯基、波音展開客運航線之前,格倫.L.馬丁公司的馬丁M-130(Martin M-130,巡航速度209千米、航程5,150千米)已經於1935年11月22日搭載著約111,000封郵件自加利福尼亞飛往馬尼拉了,開闢了跨太平洋郵運航線。次年10月,馬丁M-130自舊金山出發,經檀香山、中途島、威克島、關島,最終於當月下旬飛抵澳門,25日飛抵香港,正式開啓了跨太平洋客運航線。
擔負這條航線飛行任務的3架飛機,被分別命名為「夏威夷飛剪」、「菲律賓飛剪」和「中國飛剪」。在中國,M-130作為當時世界上尺寸最大的客機之一,則被稱為「中國霸王」號。不但體型巨大,M-130設計也非常先進,機身具有流線形外觀,採用可靠耐用的全金屬構造,裝有四台大功率的「雙黃蜂」型發動機,艙內空間寬敞明亮,裝飾豪華,可安裝36個座椅或18張臥鋪,乘坐舒適度極佳。當然,它的造價也很「驚豔」,單價達43萬美元,這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正因如此,馬丁M-130也只造了這3架。別看它的產量不多,但對當時的航空業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的,就連西科斯基S-42、波音314的「中國飛剪」這個名字,也源於此。
「南轅北轍」的傳奇
說到波音314「飛剪」,還有一則「南轅北轍」的小故事,當然並非它真的與航線背道而馳,而是迫不得已情況下締造的一段傳奇。
波音314一共製造了12架,這12架飛機中有9架售予泛美航空,另外3架則售予英國海外航空公司。泛美航空的9架飛機中,「檀香山飛剪」、「加利福尼亞飛剪」和「太平洋飛剪」號曾用於太平洋航線的營運。由於泛美航空的機組人員對大型水上飛機的操控非常熟練,所有分配給波音314的機長、副駕駛均有長達數千小時的飛行時長和經驗,因此運行非常成功。但該型飛機還未能大展身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商業客運戛然而止。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加利福尼亞飛剪」號正由舊金山飛往新西蘭,為避免被日軍戰鬥機擊落,該機於1941年12月8日自新西蘭起飛,沒有沿原航線飛行,而是一路向西,經泗水(印尼)、卡拉奇(巴基斯坦)、巴林、喀土穆(蘇丹)和利奧波德維爾(剛果)等地,飛越大西洋,最終於次年1月6月降落於紐約拉瓜迪亞機場,成為第一架完成環球飛行的商用飛機。開句玩笑說,這一番操作,是不是說明中國古人「南轅北轍」是超前思維?
香港航空史上的里程碑
由於香港在遠東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當時,除了美國在開拓到香港的跨太平洋航線外,英國也在積極嘗試開拓到香港的洲際航線。1935年8月13日,英國帝國航空公司(遠東)有限公司「Imperial Airways (Far East) Ltd」在香港註冊成立,同年9月16日開始了「倫敦—香港」航線的試航。
遠東公司使用的飛機是英國製造的德.哈維蘭 DH.86A「迅捷」(De Havilland DH.86A Express),該型飛機為全木製結構,巡航時速為229千米,航程1,223千米。看到這個速度和航程,估計大家能猜到,它的洲際飛行,一定也是「下跳棋」。
沒錯,1936年3月14日,帝航「多拉多」號DH.86A自倫敦出發,途徑馬賽、羅馬、雅典、亞歷山大、巴格達、科威特、德里、加爾各答、仰光、檳城、西貢,於同月24日飛抵香港。這是民航飛機首次自英國攜帶郵件飛抵香港啟德機場,同時還搭載有1名馬來西亞的華裔乘客,自此正式開通了英國倫敦—香港的客運、郵運航線,將原本需數月、數周的時間縮短至10天。《中國郵報》將其稱為「劃時代的航班」,《香港電訊報》則稱之為「香港航空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不過呢,該航線開通以後主要用於運送郵件,在有空餘空間時才會搭載乘客,估計這只能載客10餘人的木結構飛機,又像巴士一樣站站停,乘坐舒適度怕也是不盡如人意的。
猶如雛鷹的中國航空
前面提到了英美的洲際航線,別看無法和現在的播音、空客相提並論,但在當時絕對是全球首屈一指。如果說它們的飛機是翺翔在天上的雄鷹,那整個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航空還只是剛剛離巢,學習飛行的雛鷹。
1918年,為經營、開發西北地區,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了籌辦航空事宜處,以備建設北京—庫倫(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的航線,同時開辦北京—天津、北京—上海、北京—武漢航線。同年12月13日,交通部向英商購買漢德利.佩季O/7型客機和阿弗羅504J型教練機各6架,以及附帶的備用零件、器材和修理工具等,並聘請英籍飛行教官和機械師各2人。
1920年4月24日,英籍飛行員麥肯錫上尉(Capt.A Mackenzie)駕駛O/7試航京滬航線的京津段,5月8日正式開航,該型飛機因此成為中國航空史上第一種投入營運的民航飛機。該航線為上午從北京飛往天津,下午飛返北京,主要提供客運和郵件服務。漢德利.佩季O/7型客機最多可搭載14名乘客,但因當時中國民航剛剛起步,無論是郵件還是乘客都較少,因此航線並不穩定,時常停飛。
看到外籍飛行員不要感到意外,因為當時的中國,工業技術水平低下,幾乎所有的飛機都依賴進口,民航業剛剛起步,中國機師極其匱乏,所以一些主要的駕駛員也是外籍。更有甚者,1939年蘇聯與中國合辦中蘇航空公司,根據合約規定,該公司應儘量訓練並任用中方飛行員、機械師、無線電員等職員,所屬的飛機上應有「HAMI-ATd」和「哈阿」字樣,但實際上並未遵守,蘇方既未訓練中方人員,飛機上也沒有「HAMI-ATd」和「哈阿」字樣,仍為俄羅斯航空公司標識,公司的通信、記錄均使用俄語。在西方列强面前,中方的弱勢地位和毫無話語權的窘境,據此可見一斑。
想知道更多關於飛機的故事嗎?
辦法很簡單——只需一本《中國民用飛機圖誌1912—1949》,那裡面不僅有飛機的故事,還有170多種型號飛機的詳細參數、老照片和三視圖。
而且,我們不只有「民航」,我們還有「軍機」,《中國軍用飛機圖誌1912—1949》一樣翔實、有趣,如果你想了解當時的軍機參數,想知道抗戰期間中國軍機如何在日本長崎、福岡撒傳單,嚇得日本實施燈火管制,以及飛虎隊、「駝峰航線」的故事,那就不妨一起讀讀吧。
作者:朱飛虎
出版社:香港商務
出版日期:2021年08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本文轉載自香港商務微信公眾號,由香港商務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