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過去數月以來,市場多預期聯儲今年加息步伐減慢,至昨日,聯儲局前主席耶倫接受傳媒訪問更表示,該局年內有減息可能。美元若失去息口支持,難續去年強勢,人民幣投資產品便值得考慮。
雖然中美貿戰仍為環球市況帶來不明朗因素,同時又有業界普遍下調對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測至最多6.5%,但市場似乎在另一邊廂已「達成共識」:強勢美元不再;為確保國內投資環境穩定,在岸人民幣匯率預獲人行政策性支持而回升,符合外匯管控、以防資金外流的國家基調。
在此背景下,以人民幣為結算單位的投資產品便值得大家研究。從廣義來說,即使產品交易以港元結算,但該發行公司所涉業務盈虧多受制於上述背景或國內經濟形勢,則應同樣值得各投資者考慮,例如記者曾提及的內房股。
美息若跌 中債或升
債券具有類似定存性質,買入後可獲發行人定期派息,直至債券成熟期取回本金;但與定存不同的是,債券持有人可於期內轉手他人,賺取差價。一般而言,銀行加息後若導致定存利率上升並至超過債券票面息率,多數人便會選擇定存,此時債權人若想在二手市場轉讓所持債券,則需降價,可能會低於買入價,甚至低於票面值,而導致較多虧損,反之亦然。這就是所謂的息升債跌,息跌債升。
根據豐資訊,日前企業債券的到期孳息率為2.83%(少於3年);政府/超國家機構債券的到期孳息率則為1.12%(少於3年)。以企業債券的2.83%為例,這與銀行不時推出的特惠定存利率相若。
根據性質而言,債券主要是中長期的固定收益產品,並不是短線投機的工具。若選擇在到期日之前提早出售債券,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的本金額。而利息和本金則是由發行人去償還,債券持有人須承擔發行人的信貸風險。如果發行人不履行契約,債權人可能無法取回債券的利息和本金。
另外,銀行提供債券的參考價格,其價格可能會及確會波動。影響債券價格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利率、債券息差及流通性溢價的波動。而孳息率的上落對越長年期的債券價格影響一般較大。
隨著彭博上月底確認將內地發行的國債以及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並從今年4月生效,渣打就發表報告,預期將會有更多內地債券會被納入國際指數,不排除在2019至2021年期間,累計流入內地債市的資金高達2800億美元。
尋求專業基金經理
渣打認為,隨著內地債券獲納入國際指數,不排除會刺激投資者離岸人民幣債券,即點心債需求,這與點心債的孳息率較高,及離岸人民幣資金充裕有關。
除了自己留意人民幣匯市、股市及債市,投資者亦可以交由具有一定經驗的基金經理來處理。理論上,他們會捕捉全球不同投資市場的優勢,包括股票、債券或外幣投資等,將你的投資組合分散於不同市場及資產上,以減低投資風險。
以開放式基金為例,市面上有中信(國際)基金月供投資計劃,使用「平均成本法」投資方式,每項基金的最低每月認購金額為二千元。舉例來說,假設你就某一基金的每月供款二千元,將此款項除以單位價格就是你該月購入的單位數目。所以「平均成本法」是指不論某項基金的相關投資的市況如何,均以固定的金額定期買入該基金的單位。當單位價格上升時,以固定金額可買入的單位數量會較少。相反,當單位價格下跌時,該固定金額便可買入較多的單位。 因此,市場的升跌對投資的影響將會減少。
人民幣投資 匯率要注意
不論是課幣炒賣、人民幣定存,還是債券,只要涉及兌換本地貨幣,投資者都要承受匯率波動的風險。而且人民幣產品可能因所涉及的投資並無活躍的二手市場,而導致較大的買賣差價,投資者需承受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及可能因此而招致虧損。
人民幣國債受海外投資者歡迎
去年8月,中銀香港分析員劉雅瑩曾於「內地債市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開放程度有望深化」報告中表示,從投資結構來看,境外機構對國債的配置需求最大。從絕對持有量看,截至去年7月末為止,境外機構總共持有近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國債、3300億元政金債、2000億元同業存單,以及不足1000億元的信用債。從增持規模看,前年下半年以來境外機構每月淨增持約380億元國債,同業存單月度淨增持量僅為國債的一半不到(154億元),而證金債的月度淨增持量更低,只有10億元左右。從相對佔比來看,去年上半年境外機構累計增持了人民幣債券3984億元,在內地債市增量中的佔比為10%,其中境外機構淨持國債3088億元,在內地國債增量中的佔比高達81%。可見,境外機構已經成為國債品種的重要主力。
而人行在去年7月初的債券通一周年論壇上亦曾表示,將開放債券通下境外投資者開展回購和衍生品交易,同時也將擴充報價商隊伍的規模,在當時24家報價商基礎上新增10家,下一步還將大幅度下調債券通相關交易平台費用(手續費降幅達50%左右),以及鼓勵境內基礎設施與更多國際主流電子交易平台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