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好戲|法國國旗上備受爭議的「藍」
來源:橙新聞    2021-11-16 21:37
據外媒引述法國官員消息,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悄悄下令,將法國三色國旗中的藍色換成較為深色的海軍藍。

【識港網訊】據外媒引述法國官員消息,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悄悄下令,將法國三色國旗中的藍色換成較為深色的海軍藍。消息指,馬克龍一直想更改國旗上的藍色,因為其色彩更加優雅,而且象徵著「法國大革命」。目前新國旗已經在巴黎各政府機構、總統府及國民議會使用,但是並未對外公告,也未下令其他機構遵從,做法引來多方揣測。

法國國旗上的藍、白、紅大家並不陌生,這面旗幟最早出現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隨著法國人於大革命中推翻腐敗政權,建立民主共和國,象徵「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因而展現到三色旗上,呼應新法國的理念。另一說法來自法國政府網站,它指出三色旗由代表「國王」的白色和代表「巴黎市」的藍色和紅色所結合,象徵人民與皇室通力合作,在革命後建立民主富強的新國家,也是法國現行政府、第五共和國的標誌。

儘管三色旗自確認以來曾數次改動,但直到近代,基本上已確立以此三色為法國的象徵。1976年,時任法國總統的季斯卡(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建議將當中的藍色改成亮一點的藍,以此匹配歐盟旗幟上的藍色,在天空飄蕩時能夠更加和諧。該建議被採納,國旗上的藍色因而改動。

這次馬克龍重新調整國旗顏色,有人認為將與歐盟旗幟的顏色有所衝突,甚至將之解讀為馬克龍對歐盟的不滿;也有人指他的做法只是令國旗回歸原本顏色,並無不妥。

改動前後的藍色分別,右面為法國大革命時期採用的海軍藍,也是馬克龍改動後的藍色

一面國旗與一抹藍色,除了被多方剖析其政治態度外,在電影史上也曾創造經典,說的是波蘭導演古茲托夫・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代表作《藍白紅三部曲》(Three Colours)。導演正是以法國國旗上的三色為靈感,表達他對「自由、平等、博愛」的看法,以及對人生哲理的反思。三部曲的《藍色情挑》(Three Colors: Blue)於1993年上映,《白色情迷》(Three Colours: White)和《紅色情深》(Three Colors: Red)則於1994年上映,它們是奇斯洛夫斯基電影生涯的最後作品,令他的藝術事業再次登上高峰。

《藍白紅三部曲》以法國國旗的三色為靈感

《藍色情挑》講述一對音樂家夫婦偕同女兒出外,在旅途中發生車禍,丈夫與女兒當場死亡,只剩下妻子朱莉還活著。丈夫生前正為歐洲聯盟譜寫會歌,仍尚未完成。同時,她還在偶然下得知丈夫生前有外遇多年的女友。多重悲痛下,朱莉為了重拾真正的自由,決心拋開過去,甚至毀掉丈夫遺留下來未完成的手稿,以展開新生活,展現了法國旗幟三色之中的第一個主題——「自由」。

《藍色情挑》劇照
《白色情迷》劇照

三色旗的第二個主題——「平等」,則在《白色情迷》中呈現。遠離家鄉的卡洛有一位美麗的妻子多明妮嘉,他的深情反令多明妮嘉倍感壓力。忍無可忍後,多明妮嘉因丈夫無法履行婚姻義務訴求離婚。被拋棄的卡洛輾轉回到家鄉波蘭,卻意外成了大富翁,開始了一連串對妻子的報復。他偽裝死亡,引誘前妻到波蘭憑弔他,藉機與前妻重修舊好後,成功陷害她入獄。劇中主角卡羅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並對他妻子多米妮可的背叛行為進行報復。導演在《奇斯洛夫斯基論奇斯洛夫斯基》一書中評價道:「我不認為有哪個人真的想平等,每個人都想『更平等』,也說明了男女情愛始終都有自私的成份,在愛的世界並無法找到真正的平等。」

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紅色情深》的一抹紅,象徵的是「博愛」。故事環繞居住在日內瓦的大學生范倫堤娜展開。美麗年輕的范倫堤娜對末來充滿憧憬,一天,她意外撞傷了小狗,因而認識了一名退休老法官。極度不信任人性的老法官,唯一的樂趣就是竊聽鄰居的電話,范倫堤娜與老法官如同兩個極端,透過范倫堤娜的純潔,老法官一步步走出封閉自我的牢籠,展開一場超越時空與記憶的情感。

《紅色情深》劇照

三部以顏色為題的作品,同時提示了影片的主色調,如《藍色情挑》多次採用深藍色的泳池場景:妻子朱莉跳入游泳池試圖忘卻過去,但腦海裡仍舊割捨不斷往事,是她痛不欲生的內心寫照,因此池水是深藍色的;第二次池水藍色調變淺,明度提高,說明心中的陰影有所減少。藍色反映了主角的內心,也表現了她在追求個人自由上的變化。本片拍攝的細膩調度及構思,讓奇斯洛夫斯基憑藉它贏得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電影,更獲最佳女主角獎、攝影特別獎以及第1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作曲獎等多項殊榮,為《藍白紅三部曲》打響頭炮。

導演借用藍色探討內心世界的自由  圖:《藍白紅三部曲》

縱使電影靈感從法國國旗而來,奇斯洛夫斯基曾明確指出這三部曲並不是政治作品,並戲稱由於投資方來自法國,因此本片具有法國元素。「(藍色所表現的自由)在今天的有效範圍內,不外乎是在群體利益的保護和社會權利的制衡。」奇斯洛夫斯基在訪問中表示:「西方世界從政治和社會的層面實行這個概念,但在個人層面上,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問題了,也是我想拍這部電影的原因。」

法國理論家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中的評價,正好為此說寫下註腳:「電影是導演個人觀察世界的結果,那麼三色系列正是奇斯洛夫斯基在此時此地,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思考結果。」

馬克龍改動國旗的舉措引來揣測,這一抹在世界引起討論的藍色,在電影中以平靜的深藍作結。政治原因要「浮出水面」或許需要時間,不妨先看看這部影史經典作,感受一下電影色彩的魅力。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129869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