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四種文化的來龍去脈
作者:文:秦凡洛 拍攝&剪輯:譚健斌   來源:橙新聞    2019-02-26 12:43
香港,經歷從南陲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的變遷,在文化面貌上積累了自己獨特的形態。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蕭國健在新書《香港華人傳統文化》中,將這些複雜的文化現象進行通俗化講解,從節慶、神誕和風俗三個方面,細說身邊多姿多彩的文化。

【識港網訊】香港,經歷從南陲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的變遷,在文化面貌上積累了自己獨特的形態。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教授蕭國健在新書《香港華人傳統文化》中,將這些複雜的文化現象進行通俗化講解,從節慶、神誕和風俗三個方面,細說身邊多姿多彩的文化。

「香港有四種文化,這可以說是香港的幸運,分別是本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和融合文化。」蕭國健逐一解說四種文化的來龍去脈。

香港早期的原住民保留了山歌、茶果、盆菜、二次葬、拜石狗等習俗,這些原始習俗就構成了「本土文化」。

大嶼山大澳吉慶後街路旁,有一土地神壇,壇內供奉一石狗,及兩三尖形石塊,上為拱形鐵皮遮蓋。據考證,石狗為畬傜之圖騰,廣東及廣西土著多有祀奉。石狗之祀,以其能驅邪治魔,為民間之守護神,所以多放置在路邊巷頭,以守山坡、江河、水口、墳地及宗祠。

大澳石狗 圖:香港歷史遊蹤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原文化漸漸向南擴展,這就是我們熟知的中華傳統文化,譬如孔孟思想、龍舟競賽、盂蘭盆會等風俗。

蕭國健舉例說,「大家都很熟悉,早上見到爸爸媽媽要問句『早上好』,不然爸爸媽媽就要跟你黑臉了,這些習慣就是中原文化影響下的。」除了這些,我們日常使用的餐具、行為禮節,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到了19世紀,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香港成為了必經之地。漸漸地,外來文化成為了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譬如喝下午茶、股票買賣、吃壽司等。

「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西班牙人,他們經過香港,最後,英國人還拿香港做了殖民地,於是他們的文化就留在這裡。所以,我們見到在香港的英國文化似乎比較多,但是別忘記,我們一樣有葡萄牙文化,大家可能都吃過葡國雞飯呢!」蕭國健從飲食入手,形象地舉例。

或許還有人會說,現在吃到的西班牙炒飯好像不是那麼地道呢!蕭國健又風趣地解釋:這就是第四種文化,多元的融合文化。

香港人的日常用語中,常常是粵語夾雜著英文,這就是融合文化的例子。而飲食也如此,西班牙炒飯作為外來文化,漸漸與中華文化、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味道也有改良。

這些有趣的文化現象在《香港華人傳統文化》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從一年的傳統佳節到二十四節氣,從我們熟悉的祭祀禮儀到我們不熟悉的神誕起源,從神話故事到日常習俗,蕭國健用簡明平實的語言為大家一一敘說,尋根溯源,頗為生動。

《香港華人傳統文化》

作者:蕭國健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點擊書封,了解詳情)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