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普及全泰的「巴朗」塔,原源自婆羅門教
2021-10-18 15:17

【識港網訊】

泰國史前時期的文明已經具備了原始宗教的信仰,這從班清的甕葬習俗以及班菩岩畫發現的手掌印便可印證。為甚麼史前人類要把手掌塗上紅色的顏料印在岩石上?可以肯定的是,手掌印跟他們的原始宗教信仰有關。

宗教信仰源於這幾個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人從哪裏來?死後到哪裏去?怎樣才能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釋,就是宗教之濫觴。嚴格說來,原始宗教還不是正規的宗教,因為正規的宗教必須具備三大要素:教主、教義和信徒。婆羅門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正規宗教之一,它早於佛教九百到一千年。

泰國的佛像製作大概始於公元6世紀,歷時一千五百多年,在汲取印度佛像藝術營養的基礎上,融入孟族、吉篾(Khmer)族和泰族的民族特色,形成泰國自己的佛像藝術風格。泰國的佛像面帶微笑,和藹可親。讓人想到泰國人樂善好施、性格平和、不喜爭鬥、與人為善的國民性。圖中所示的佛像現藏於素叻他尼(Surat Thani)國家博物館

 

婆羅門教產生於印度,後衍變成印度教。泰國的婆羅門教有着悠久的歷史,公元前2世紀就開始傳入。

前素可泰時期(公元前1至13世紀)泰國存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城邦國家,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計有:克拉地峽附近的邑盧沒國和諶離國;現今泰國的素攀(Supnan Buri)府一帶有金鄰國,泰語稱為「薩旺那普米」,意即黃金地,這裏自古以產金聞名;泰國南部的馬來半島上有盤盤國;佛統(Nakhon Pathom)府一帶存在着一個墮羅缽底(Dvaravati)國;南部宋卡(Songkhla)府一帶,公元6世紀出現了一個赤土國,其西面是狼牙修國。公元515年,狼牙修國曾派使節去建康(今江蘇南京),使節名叫阿徹多,現今中國國家博物館還保存有一張這位使節的畫像。六坤在中國古籍中被稱為單馬令國。以泰北的南奔城為中心,公元8世紀出現一個女王國,而這個國家則自稱為哈利奔猜(Hariphunchai)國。清邁(Chiang Mai)曾經是一個獨立的蘭那泰(Lannathai)王國,中國元、明時期的文獻稱它為八百里媳婦國。

中國史書的記載,泰國古代史向世人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色彩,過去人們一直誤把公元13世紀建立的素可泰王朝視為泰國史的開端,而中國古籍把泰國歷史往前推了一千多年。泰國史是在現今泰國的版圖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泰國史不等於泰族史,我們將素可泰王朝以前的歷史稱為前素可泰時期,這是泰國歷史上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

婆羅門教傳入泰國後,對當時的泰國人來說,是一種新的宗教、新的文化,它改變了泰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1934年,西方學者威爾斯博士(Dr. Wales)在克拉地峽西岸達瓜巴(Takua Pa)發現三尊印度婆羅門教的神像,被包裹在一株大樹之中,為公元7至8世紀的作品。是印度婆羅門教傳入東南亞地區的物證。

如今,我們在泰國隨處可以見到對男性生殖器——希瓦楞的崇拜。生殖器崇拜是早期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形態,它反映了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類對自身的再生產過程的迷惘和困惑,經過宗教的加工詮釋,從而成為一種信仰或文化形態。這種生殖崇拜與婆羅門教有很深的淵源。因為婆羅門教的最高神祇濕婆就是以希瓦楞的形式出現的。

希瓦楞(Shiva Linga)和約尼 (Yuni)。對男性生殖器希瓦楞(也稱林伽)和女性生殖器約尼的崇拜,反映早期人類的生殖崇拜,也體現了對婆羅門教的信仰。上圖為希瓦楞插入約尼之中。現藏於宋卡國家博物館

毗濕奴(Vishnu)是婆羅門教的另一位神祇,經常被塑造為一位體形完美勻稱的年輕人,戴着圓桶狀的高帽,赤膊上身,下着幹幔,有四隻或六隻手臂,分別拿着權杖、法輪、一根棍、一個球或一朵蓮花等法器。

毗濕奴。婆羅門教的創造和保護之神。圖為素攀府一座名為Wat Khao Phra 的佛寺內供奉的婆羅門教神像

婆羅賀摩(Brahma)是婆羅門教的創造之神,他創造了世界上的一切。他有四張臉,後來演變成佛教的四面佛。

婆羅賀摩(也稱大梵天神)。他是婆羅門教的最高神祇,比地球、人類和所有神祇的出現還要早,是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他頭上有四張面孔,分別朝向東南西北四面。佛教興起以後,他被當作四面佛崇拜。現藏於曼谷國家博物館

婆羅門教在泰國留下了許多高棉式的宗教建築,如武里南(Buriram)府的帕儂諾(Phnom Rung)石宮,柯叻(Korat,那空叻差是瑪舊稱)府的披邁(Phimai)石宮等。石宮是當地華人對高棉式古建築的習慣稱呼,高棉語稱之為「巴剎」(Brasat)。已故華人作家黃病佛在《錦繡泰國》中介紹披邁石宮時說:「披邁石宮的用途,為政府官邸與孔族所崇奉的婆羅門教廟宇。」這些建築,與柬埔寨吳哥寺的建築一模一樣。

早期婆羅門教的塔和廟是分不開的,塔就是廟,廟即是塔。後來泰人模仿其式樣建成高棉式的塔,稱為「巴朗」(Brang)。這種塔的上端猶如一個玉米,或者說像一個菠蘿。它跟泰國稱為「齋滴」(Chaidi)的佛塔有明顯的區別。公元9至11世紀高棉族的真臘國十分強盛,泰東北地區皆在其統治之下,故留下許多「巴朗」式塔。後普及全泰國。

中國古籍中保存着許多古代婆羅門教在東南亞和泰國地區傳播的記載:

《晉書》卷九十七:「時有外國人(印度人)混潰者,先事神(婆羅門教),夢神賜之弓,又教載舶入海。」混填(《南齊書》和《梁書》等史書均將混潰為混填)用神弓征服了扶南國,娶扶南女王柳葉為妻,是第一個把婆羅門教傳入東南亞的人,時間約在公元前1世紀。

公元4世紀一位名叫憍陳如的印度婆羅門當上了扶南的國王。 《梁書》卷五十四:「其後王憍陳如,本天竺婆羅門也。……復改制度,用天竺法。」

公元7世紀唐朝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八「扶南」條:「其國人……居不穿井,數十家共一池引汲之。俗事天神,天神以銅為像,二面者四手,四面者八手,手各有所持。或小兒,或鳥獸,或日月。」

竺芝《扶南記》:「頓遜國屬扶南國,主名崑崙。國有天竺胡五百家,兩佛圖(佛塔),天竺婆羅門千餘人。」頓遜國在今緬甸德林達依(Tanintharyi,舊名丹那沙林)。竺芝是五世紀中葉人。

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八「盤盤國」條:「又其國多有婆羅門,自天竺來,就王乞財物,王甚重之。」盤盤國在今泰國素叻他尼。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赤土」條:「其俗敬佛,尤重婆羅門。」赤土國在今泰國宋卡。林邑國位於扶南與交趾之間。 《南齊書》卷五八林邑傳:「謂師君為婆羅門。」就是說,婆羅門當國王的老師。

《通典》卷一百八十八「丹丹」條:「王每晨夕二時臨朝。其大臣八人,號曰八座,並以婆羅門為之。」丹丹國的八位決策大臣皆是婆羅門。丹丹國在現今馬來半島的吉蘭丹(Kelantan)。

可見,婆羅門教對東南亞和泰國影響深遠,時至今日在泰國隨處皆可見婆羅門教遺址及影響的痕跡:

位於曼谷伴叮唆(Dinso)路二百六十八號的婆羅門神廟,建於1784年,至今香火鼎盛,人頭攢動。

高達數十米的鞦韆架,別以為這僅僅是盪鞦韆的工具,其實這是婆羅門舉行恭迎天王到人間的儀式時使用的。盪鞦韆的風俗,實起源於婆羅門教,後流行於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等地,這是大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责任编辑:marvin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