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北上新方略」 引發「深港大都市圈」遐想
來源:深政觀察    2021-10-09 14:23
無論是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官宣「北上新方略」,還是港珠澳大橋有望「單Y變雙Y」,都顯示大灣區的融合正在加速,而港深間的更緊密關係則是融合加速的發動機。

國慶假期期間,深圳人被兩則重磅消息刷屏。

一是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2021年度施政報告中宣布設立香港「北部都會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跟深圳、跟大灣區協同發展,共同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二是國慶前夕廣東省公布的《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多次提及「港珠澳大橋」,明確:「研究深圳經港珠澳大橋至珠海、澳門通道,更好發揮港珠澳大橋作用」。

無論是林鄭月娥《施政報告》官宣「北上新方略」,還是港珠澳大橋有望「單Y變雙Y」,都顯示大灣區的融合正在加速,而港深間的更緊密關係則是融合加速的發動機。

b2.jpg

「沒有一次施政報告這麼多次提及深圳及深港關係」

這是林鄭月娥本屆任期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施政報告》。本次報告非常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深圳」、「前海」、「深港口岸經濟帶」等涉及深圳及深港互動的關鍵詞出現非常頻密。

「我們最好的合作夥伴是深圳,從沒有一次的施政報告,會這麼多次提到深圳以及深港關係。」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稍後會把施政報告送給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共同探討下一步如何對接。

林鄭表示,這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制,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將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前景謀定新方略,別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義。

其中,「北部都會區」是媒體聚焦的核心。

b3.jpg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後,馬不停蹄出席多個活動解釋報告內容,其中重點介紹了北部都會區發展問題。

根據同日發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香港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

林鄭月娥表示,這裏將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並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都會區內的職位數目將由現在的11萬6000個,增加至65萬個,包括15萬與創科產業相關的職位。

另外,北部都會區的整合和擴容工作,會由以鐵路為運輸系統主要骨幹所帶動。《發展策略》中提出的鐵路項目包括五條新鐵路,當中會接駁到深圳前海、新皇崗口岸及羅湖新口岸。

從地理位置不難看出,深圳的中心城區,就在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對面。這裏擁有多達七個跨境陸路口岸,是香港境內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地區。

b4.jpg

「北部都會區將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林鄭月娥表示,北部都會區將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裏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紅利。

「我們又有一個新的機遇了,香港、深圳可以強強聯手,打造一個對粵港澳大灣區非常有利的經濟體」。林鄭說,有關香港跟深圳的合作,尤其是在北部的都會區,北部都會區大部分的工作,不單是面向香港,也是面向深圳的。「5個鐵路項目,起碼有2、3個都是跨境的。」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撰文稱此舉是「香港具有『革命性』的超級動作」,認為設立北部都會區顯然是香港城市空間發展史上的一次戰略性改變,深港全方位、全領域深度合作即將成為現實:

「香港推動北部都會區建設,一個最直觀的現象就是,與北部一河(深圳河)之隔的深圳實現無縫對接。香港終於要在毗鄰深圳的北部實施超大動作了,其實就是像深圳那樣,把香港北部由鄉村地區發展成為繁華興旺的都會地區。」

「深港這兩個歷史上就是一家人的兄弟城市,如今通過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開發,通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通過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必將實現全方位、全領域的深度合作,真正推動深港一體化、同城化發展。」

深港大都市圈已然浮現

林鄭此次的《施政報告》中還有一個首次提及的概念「雙城三圈」,也引起頗多關注。

林鄭月娥表示,在國家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港深兩地緊密互動,由西至東建設了7個陸路口岸和相連的交通基建,使兩地有條件跨越后海灣、大鵬灣和深圳河而相互連接,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

其中,「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雙城三圈」覆蓋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發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境內城市建設資源正在高速匯集並仍擁有龐大發展潛力的北部都會區。

林鄭月娥後續解釋說,「雙城三圈」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於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共同促進兩地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的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的作用,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此概念一出,很多業界專業人士都提出,這意味着深港大都市圈已然呼之欲出。

b5.jpg

宋丁認為,香港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影響的不僅是深圳一座城市,還會影響到整個深圳都市圈。當北部都會區橫空出世的時候,深圳都市圈必然要與香港實現全面融合式發展,形成一個全新的「深港大都市圈」,在這個新的都市圈內,深圳和香港都是核心城市,或者說是都市圈的核心板塊,就如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所說的,是「港深極點」,由此帶動都市圈內的東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圈內諸城市,形成都市圈有機聯動、共享發展的新格局。這樣的格局對於香港來說,既發揮了香港的優勢,又使得香港擁有了更加堅實的都市圈腹地,可謂一舉兩得。

更重要的是,這個深港大都市圈擁有在全球範圍內最強大的金融、科技創新、現代智造、物流航運、國際貿易、網絡經濟、都市圈消費等綜合功能,必將深刻改寫世界都市圈的歷史,也將創造中國區域城市群發展的全新歷史。

也有專家認為,「雙城三圈」核心是緊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的「港深緊密互動圈」。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作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港方園區只有87公頃,跟深圳方面超過300公頃的園區差距太大,所以計劃把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之後騰出的土地,再加上附近的部分魚塘和鄉村土地,一共新增150公頃做科創用途,以建設「新田科技城」。

「新田科技城」將是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心所在,也是真正能承載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所在,如何與深圳錯位發展,這對於未來的規劃是一大考驗。

這塊區域是只隔有一條窄窄的深圳河,是深港兩地能夠真正融合的親密接觸點,因此也正是香港能否實現創新發展、深港能否共同構建創新型國際大都會的關鍵區域。因此,北部都會區雖然是香港完全主導發展,但是要能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從規劃階段開始就需要深圳方面積極參與、共同規劃。

b6.jpg

深圳向南,香港向北

香港的北部都會區計劃,沒有深圳的配合、廣東乃至中央的支持是不可能推出的。

林鄭月娥6日就表示,要有效落實《發展策略》,建設北部都會區,香港特區政府須與深圳市政府緊密聯繫,共同推進相關項目。這也是林鄭@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提出要把施政報告送給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共同探討下一步如何對接的原因。

實際上,對於深圳來說,向南一直是堅定不移的方向,也是深圳經濟特區40多年取得發展奇蹟的重要因素。

從深港創新圈到如今在大灣區框架下的「深-港極點」,深港合作這張牌,是深圳各個時期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王牌之一。

深圳很早就提出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南聯,對接香港,是深圳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新時期國家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創新試驗場」中,「深-港極點」是推動規則銜接的「重點實驗室」,前海、河套則是 「先行啟動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全新坐標系下,一系列圍繞金融現代服務業的大膽試驗正在前海有序推進,在與前海東西呼應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圍繞科技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也在加速上演,前海、河套,和正在推進的深港口岸經濟帶,正在深圳河一河兩岸串珠成鏈,成為打破要素自由流動障礙和制度軟環境落差,全面對接國際化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微型試驗場」。

不久前「前海方案」的正式公布,又將深港之間更緊密聯繫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b8.jpg

而香港「北上」此前也已有苗頭。

大灣區加速融合以來,深港合作日趨緊密。今年9月,恰逢「前海方案」公布之際,林鄭月娥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到訪深圳,出席深港高層會晤暨深港合作會議。這是深港合作會議首次以特區行政長官和深圳市委書記參與的高層會晤暨合作會議形式進行,規格的提升體現了兩地融合的決心力度。

林鄭月娥在會上表示,香港將以積極進取、互惠共贏的取態與深圳優勢互補,創造更輝煌的「雙城故事」。當天她還就「前海方案」發布發聲:《方案》的推出,將有利推動更高水平的深合作,發揮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雙引擎」的功能。

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深圳會見了林鄭月娥,希望特區政府抓住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用好中央支持政策,不斷深化香港與內地的互利合作。

這些都為此次《施政報告》提出「北上新方略」作出了系列鋪墊。

無論是深圳向南,還是香港北上,都體現了當下國家大戰略、灣區大布局以及融合的大趨勢,有媒體認為,深港之間最終會崛起一個創新型國際大都會,「這是大灣區的需要,也是深圳與香港凝望百年後的共識。」

责任编辑:huan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