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中聯辦關心市民看病貴看病難
作者: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來源:大公報    2021-10-08 16:35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太長、買不起保險看不起病、私家醫生太貴難以負擔……中聯辦「落區聆聽 同心同行」探訪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中,醫療問題成為市民屢屢提到的高頻詞。

【識港網訊】

圖:改善公共醫療服務,早已是擺在香港特區面前一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考題。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太長、買不起保險看不起病、私家醫生太貴難以負擔……中聯辦「落區聆聽 同心同行」探訪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中,醫療問題成為市民屢屢提到的高頻詞。

來自基層家庭的鍾女士,其父七年前來港。「父親家族有病史,他的哥哥姐姐已離世。父親最近身體檢查結果顯示已有肝硬化跡象,但令人無奈的是,下次排期做全身檢查已是兩年後的2023年。」憂心忡忡的鍾女士,希望父親可以盡快得到醫療支援,盡早展開必要的檢查。

盼港人可參加內地醫保

「公立醫院輪候時間太長!」三年前,林女士被診斷出胃血管內有一個肉瘤;三年後,林女士終於見到了專科醫生。苦盼三年,診治時長卻不到30分鐘,而接下來需進行的胃鏡檢查尚有三年之遠。「私家醫院做一次普通檢查要5000多元港幣」的殘酷現實讓林女士卻步,她迫切希望有關部門出台相關政策,允許港人參加內地醫保,減輕醫療負擔,相信既能紓緩本地醫療壓力,亦為患者本人的健康帶來更強有力的保障。

「馬拉松式」公立醫院排期輪候的另一苦主應太,亦有不少煩心事:公立醫院部分醫生責任心不強;病人排隊輪候等幾年,見到醫生經常10分鐘左右就結束;誤診、歧視內地來港新移民等不愉快情況亦時有發生……

居住在西貢明德邨的瞿先生現已退休,早前眼睛不適需就醫,卻被告知等待專科排期需時五年。對於瞿先生來說,私家醫生花銷太大實在難以負擔,他非常期盼政府能夠增加醫療資源,並提供必要資助。有感於長者無收入導致難以維持自身醫療開銷的他,建議政府在審核發放相關老人資助金時,考慮調高入息門檻,為長者順利度過醫療難關拆牆鬆綁。

公院醫生人手嚴重短缺

市民所面對的這些醫療問題,中聯辦青年工作部員工落區時一一記錄在冊。寥寥數語談的是看似家長裏短、生活苦辣酸甜的「小事」,折射出的,卻是事關千千萬萬香港基層市民切身福祉利益的「大事」。

市民街坊口中的「醫療難」,正正是本港公營醫療醫生人手嚴重短缺現狀衍生而來的問題,改善公共醫療服務,早已是擺在香港特區面前一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考題。一方面,特區政府積極考慮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另闢途徑,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另一方面,隨着中醫藥惠港政策的出台,為中醫藥區域性發展帶來變局,也為本港醫療的長遠發展帶來新的曙光。

10月2日上午,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食衞局局長陳肇始以及中聯辦協調部一行多人,共同探訪兩間基層中醫診所,了解診所經營情況,宣介中央和特區政府的中醫藥政策並聽取意見建議。參與訪談的中醫師們,希望加強對年輕中醫師的培訓,特別是跟師學習;加強中醫藥的科普宣傳;加強中醫藥的循證醫學研究和闡釋;加快建設社區中醫藥網絡;做好中醫藥市場推廣;將中醫藥納入疫情防控機制;解決中醫師不能轉介檢查化驗項目的問題;建議香港首間中醫院應以中醫為主導;為香港中醫師提供更多在大灣區執業的機會;加強兩地業界交流等等。

善用國家中醫藥惠港政策

中青年中醫師們主動學習、努力提高的拚搏精神,得到了譚鐵牛的充分肯定。譚鐵牛鼓勵中醫師們抓住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機遇,善用國家中醫藥惠港政策,在更專更精、形成特色方面努力探索,亦希望資深中醫師加強傳幫帶,幫助青年中醫師加快成長。

「我們希望把『根』留住,留住中華民族的『根』。」這是中醫師張先生的心聲。

18區康健中心擬納入中醫

「我自己進修了三年中醫課程,待小兒子上大學後,從事中醫藥劑師的工作。」這是全職媽媽黃女士的未來職業規劃。

對於本港中醫藥界未來發展,陳肇始說,未來的中醫醫院一定會堅持中醫主導,將在特區政府設立的五億元中醫藥發展基金中設立人才培養項目,並在十八區康健中心建設中將中醫納入。

譚鐵牛強調,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中醫藥發展,會在人才培養、兩地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都希望香港市民的生活更美好,「業界有什麼困難,都可以提出來,我們會盡力做好工作。」

原文鏈接:https://www.tkww.hk/a/202110/08/AP615f8af0e4b0fc53536432f5.html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