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羅湖口岸將優化,兩地市民過關更便捷。
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圳前海擴容方案的機遇下,新界北發展規劃將有新變化。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表示,除了落馬洲/皇崗口岸將實施一地兩檢,羅湖口岸也在研究「將香港這邊口岸搬去深圳」,意味着將來也會實施一地兩檢。
規劃與測量專家、立法會議員普遍表示,歡迎有更多邊境口岸實施便捷通關措施,認為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形勢下,應該考慮在邊境口岸全面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俗稱「兩地一檢」)的過關模式,便利兩地人員往來,促進大灣區互聯互通,這也有助釋出香港口岸的土地作其他發展用途,幫助解決土地荒問題。
黃偉綸昨日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新界北新發展區涵蓋三個新發展地點,分別是新界北新市鎮、文錦渡、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但這三區只佔新界北一部分地方,政府將展開研究可否「睇闊啲」,就新界北未來發展,特別是交通基建聯繫,如何與一河之隔的深圳產生協同效應,互惠互利,以更整全的態度審視新界北規劃。
黃偉綸:已提上議程處理
被問到在整全考慮新界北規劃發展下,港深邊境會有多少土地可以釋出?黃偉綸透露,好多邊境禁區土地已經釋出,而將來幾個邊境口岸都會有發展。他舉例,落馬洲/皇崗口岸已經決定實施一地兩檢,把原本設於落馬洲的香港口岸改為設於在內地的皇崗,從而釋出落馬洲逾20公頃土地,初步認為可配合位於落馬洲東面的河套區87公頃土地,作為支援創科用途。
至於羅湖口岸,他稱「有想法是否可以把香港這邊的羅湖口岸搬去深圳,(過關時)方便好多,(這議題)已搬上議程。」他表示,在這安排下,羅湖香港口岸的土地可以騰出來,雖然這個地塊形狀是長長窄窄,不及落馬洲口岸騰出的地皮好用,但以香港現時的情況,「任何土地可以騰出來,我們都一定會盡心考慮如何善用。」
黃偉綸又表示,在前海擴區方案的機遇下,與前海一灣之隔的洪水橋可以發展為商業區,「雖然未必是中環般的國際金融區,但會有好多物流、商貿,潛力很大。」
他透露,洪水橋/廈村的規劃研究雖然已經完成,但現在會研究再增加密度,新增的發展面積主要服務居住用途,但也會用於提供就業機會。他表示,有關新界北規劃的新發展,行政長官將於下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有整全的論述。
加強雙方信息互通共享
多名立法會議員認為,港深邊境口岸應該全面優化,升級為「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表示,過去的皇崗口岸實施兩地兩檢,市民需搭車上上落落確實不便,中間位置的封閉禁區佔據土地資源。「土地好珍貴,可以發展更多配套設施。」他認為邊境附近的土地,可發展高科技產業用地或商貿中心等,「對整個香港、對市民或未來經濟發展大有裨益,希望政府加快去做。」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指出,目前粵港邊境口岸較多仍為「兩地兩檢」模式,在建設大灣區的背景下,應在一地兩檢的基礎上繼續優化,推廣「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滿足兩地市民交往、貨物等多方面的流動需求。一地兩檢是個好開始,香港可整合及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大灣區城市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及便捷兩地民眾交往。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表示,在一地兩檢模式下,人員一日往返仍要排四次隊伍,「費事失時」。他認為政府採取一地兩檢的新模式已經行前一步,可待模式成熟後,在其他陸路口岸也可參考「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實施經驗,或探討「單邊驗放」模式,提高通關效率。
劉國勳稱「十四五」規劃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在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形勢下,加強港深智能化口岸建設亦是重要一環,如加強口岸信息互通共享等。
過關推「一地兩檢」
特首:早已是「基本盤」
翻查去年的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已經提出,完善港深陸路口岸建設,包括「優化落馬洲╱皇崗口岸,在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以釋放香港口岸區超過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並於稍後進一步共同探討羅湖口岸的優化。」
林鄭月娥於今年9月8日在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時表示,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陸路口岸是非常重要的,要考慮如何可以方便人流、物流的往來。她透露,「將來如有新口岸或舊口岸的優化和提升,我可以說『一地兩檢』是『基本盤』,但在『一地兩檢』之上還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因為有科技的應用。若大家有留意最近澳門開放的青茂口岸,亦如早前珠海的口岸一樣,是有另外一項選擇,可以『合作查驗、一次放行』。」
而位於深圳市內的新皇崗口岸將會原址重建,新口岸大樓會以多層設計,並將在不同樓層分別設立內地及港方的清關、出入境及檢疫設施,以及公共運輸交匯處,為在新口岸實施一地兩檢安排提供基礎。口岸大樓內的港方口岸區,將在大樓落成啟用後,移交特區政府管轄,香港特區法例延伸至適用於港方口岸區。
深圳市政府已於去年12月,完成拆卸原有的旅檢大樓及在原址展開新口岸大樓的基坑工作,並估算新皇崗口岸的主體工程最早可望於2023年年底完成。
本港規劃測量專業人士均贊成,在邊境口岸實施便捷的通關模式,並認為若將口岸設施放置在內地,有利釋出原用作香港口岸的地皮,轉作其他用途,幫助香港解決土地荒問題。若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過關模式,更有利兩地人員加快流動,增加粵港澳大灣區的競爭力。
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李建華表示,為推進大灣區融合,加快兩地人員流動是十分重要,「20年前已經有香港人住在香港,每日到深圳返工,近年也有些內地人住在深圳,在香港返工。如果仍然兩地兩檢,對需要每日過關的人,好花時間,這是現實問題。」
對於粵港邊境口岸應否進一步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過關模式,李建華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最終可能是一張身份證,在大灣區已經通行無阻,否則不能與東京灣、三藩市等灣區角力。」
香港測量師學會規劃及發展組主席林家輝認為在落馬洲釋出的20多公頃土地,可以配合河套區作支援科技產業用途,以及發展邊境城,供兩地居民購物。至於羅湖口岸附近土地,林家輝說仍屬禁區範圍,政府必須將有關土地剔出禁區,重新開放,與上水、粉嶺等地區連接發展規劃。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zU3MDY1Mw==&mid=2247539114&idx=1&sn=c7d390db56b23fa25d9ace4255e878ce&chksm=e9ac1018dedb990e38e25b30fefcd2714697530cb1900e6856673e7dcf449cef0a9bc391d602&token=1140171872&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