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陳石:重溫奮鬥長征路 畫筆抒繪家國情
作者:黎敬程    2021-09-13 10:02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也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在此之際,為深刻體會長征精神,陳石先生重走長征路,深入各地進行了大量的寫生和采風,考察了長征重要事件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和紅軍當年戰鬥過的遺址、舊址等遺跡,歷時數月完成了《貴州紅色印象》的創作,用生動細膩的筆觸,記錄長征故事,深情描繪了一幅幅壯美畫卷,藝術再現這段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在審美創造中傳承著長征精神。

陳石先生是江蘇豐縣人,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自幼習畫,酷愛繪畫藝術。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馬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貴州省分會會長,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貴州畫院名譽院長、貴州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陽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政協貴州省貴陽市第十屆、十一屆委員會主席。

《貴州紅色印象》系列作品全部用“紅色文化”作為主題,用暖色調突出描繪主體,向社會各界表現紅色貴州的深厚底蘊,重現史詩般的長征之路,激發廣大讀者濃烈的愛國心、愛史志、愛黨情。

《遵義會議》以紅色和黑色作為主色調,以高大的松樹作為前景,將遵義會議會址的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展現在大家面前。樹木描繪層次豐富,細節生動,富有朝氣,房屋莊嚴肅穆,象徵著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看到此畫,讓人們對充滿智慧、勇於鬥爭、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看到《婁山關》,讓人想起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遙想到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千峰萬仞,重巒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內心的悲壯與豪邁之情油然而生。陳石先生以攝影家眼光取象,以書法家筆意作畫,使作品具有書法金石篆刻的意味。

《黎平會議》意境深邃悠遠、恬靜安適,以青蔥樹木作為前景,以青瓦白牆作為後襯,遠處青山隱隱,在整個畫面的中間用淡淡的紅色突出呈現黎平會議會址。構圖精巧,線條流暢,濃淡相宜,疏密有致,用獨特的筆墨語言,表達內心的真摯情感,展示出對中國革命的高度自信和革命家的由衷讚賞。

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畢節七星關區林口雞鳴三省村,召開了雞鳴三省會議。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補充,是黨和紅軍歷史上一次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會議。根據此背景,陳石先生創作了《雞鳴三省》,兼取中西之長,探索造型準確而有筆墨情趣,構建了不失傳統而富有時代精神的畫風。

《仁懷茅臺鎮》將具象的山巒樹石,畫出了形上的莊嚴、崇高和神聖感。眼中所見自成萬千氣象,腕下揮寫乃為生命律動。遠山如黛,民居淳樸,山花浪漫,自然氣息撲面而來。他依託風景的形式、現代的審美視角,精心描繪茅臺鎮的建築、房屋、道路、竹子等意象,體現了畫家的革命浪漫主義。

好的作品能激發觀者再創作的激情和欲望,使想像延伸,方寸超然,意氣橫出。在陳石先生的筆下,《赤水河》構圖大膽、別具風神、氣象萬千,充滿革命的浪漫主義和美好的詩情畫意。他筆下的赤水河,有動感、有變化,色彩沉毅、手法多樣,呈現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豐富的繪畫語言。

《烏江》這一畫作,陳石先生用濃墨重彩的畫筆,繪就了天塹烏江的險峻陡峭,兩岸叢林蓊鬱,山勢雄奇壯麗,給人一種威嚴肅穆之感。在表現手法上,以墨為底、以線造型,力求在快意酣暢的描繪中完成對紅色景點的塑造。在技法上,他以積墨加積色,層層積染,塑造雄渾之勢,磅礴大氣、自然天成。

《大渡河》細緻造型而豪宕運筆,構圖靈動勻稱,筆墨簡繁有致。畫面中,河水湍急過,鐵索今猶在,英雄再無影。作家畫筆下,對革命戰鬥遺址的瞻仰,對革命烈士的哀悼追思,構成了此畫的感情主基調。象與意、虛與實、筆墨與留白的和諧映襯,營造出令人追憶的空間。

“讓繪畫和黨史深度融合,可以更加激發我們對黨的熱愛、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從而提振對國家發展的自信心和民族進步的自豪感。”陳石先生如是說。無論重溫紅色文化學習長征精神,還是描繪壯闊大美河山,都是為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而抒繪。一幅幅經典的紅色主題畫作,就像一面面鏡子,既照見一個偉大時代的精神氣象,又彰顯了藝術家慷慨激昂的家國情懷。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