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上週,內地一名年僅14歲的女生留下三頁遺書後跳樓自殺,引起公眾廣泛關注。在信中,女生談及自己長期處於父母的高期望下,學業壓力巨大,甚至被語言羞辱和體罰。她寫道:「你們愛的不是我,是衝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你們口中美好的小學,輕鬆的預備,快樂的初一,我都是玩命扛下來的,哪還敢奢望什麽魔鬼初二、初三……」字裡行間充斥著對父母的控訴:「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只需要毀了她的童年,請收手這種傷害,你們把我們想得太堅強了。」
事件流傳後,不少網民對女生背後的家庭教育感到可惜及不忿。「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孩子變成了時代的犧牲品, 老一輩和小一輩無法共情,且常常用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粗暴的方式表達愛。」「現在小孩子壓力那麽大,每天晚上作業寫到半夜,寫完作業還有課外作業,她小小年紀就知道,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競爭有多激烈,活著有多累。」
近年學生輕生的新聞時有發生,令各界關注的是,在巨大的學業競爭下,家庭教育可從哪些方面疏導孩子,而不是推波助瀾,導致悲劇的發生?由心理諮詢師北辰、萬里機構出版的《觸得到的幸福:改變你一生的30個心理學效應》中,便提出了一個名為「齊加尼克效應」的概念。家長可以如何掌握這個概念,從而改善自己的焦慮,以鼓勵孩子的方式達致雙贏?一起來看看下文。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父母操之過急,過早地給孩子做負面判定。比如才小學一年級,孩子考試不及格,大人就認為完了。你的不接受,會變成持久的焦慮,變成無休止的怨懟,加深孩子的焦慮,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事情的結果會和家長的期望背道而馳。
心理學家齊加尼克(B. Zeigarnik)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二十項工作。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另一組卻未完成。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持續存在,且呈加劇傾向。這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為甚麼有的人持續緊張,做事慌亂?即使面臨同樣的壓力,有的人很快復原,而有的人持續焦慮,甚至會就此留下應激性障礙問題?
我們不排除先天的人格差異情況,有的人本就是復原型人格,有的則是高敏感型人格。這兩種人格直接決定你面對問題時的抗壓能力和自我修復速度。
除此之外,周圍環境,所受到的教育情況,是否會增加一個人習慣性焦慮及恐慌,緊張和失措的概率?我們來看幾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孩子闖禍了,怎麼教訓他?
你的孩子在學校打架,被老師找家長,你聽到後的第一反應是甚麼?我想大多數家長可能是覺得羞恥,認為孩子給自己丟人了,惹禍了;進而在這種認定下感到焦慮、暴躁。那麼在這樣的情緒下,可能你看到孩子的時候,一定會指責、批評,甚至體罰孩子。
這就是常見的家教錯誤三步曲:性質認定——心態坍塌——錯誤行動。
家長這麼做的後果毋須我多說了,一定是親子關係很疏離,不會解決問題,或者孩子表面順服內心抗拒。
你會發現,你的慌亂情緒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也會遇事慌亂!
那麼正確的方法應該是甚麼?是愛。甚麼是愛?
你要先關切地問孩子:「你和人打架了?來,讓媽媽看你哪裏受傷了。」
這一步很重要,這是讓孩子感受這是自己的家、自己的世界才有的樣子,也是打開溝通之門的鑰匙。接下來你要詢問原因。也許孩子是被激怒後動的手,又受到老師的批評,自己已經很委屈。
所以這一步的關鍵是聆聽。讓孩子如實說出事情始末,並傾訴自己的心情,這樣做既能讓你準確掌握實情,也能給孩子安全感,促使他消除不良情緒,平靜下來。
最後就是分析,理解後的分析。家長要告訴孩子:媽媽聽了也很生氣,但是我們的做法是不對的,再次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處理,甚麼是化解衝突的有效方法。
第二個場景:孩子學習不好,你持續焦慮。
很多家長打電話給我,抱怨自己的孩子怎麼就成績不好呢?我通常會說:那為甚麼你的孩子就一定要成績好呢?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賦之說,也有不同類型的人才特質;否則,大家都去社會科學院了,誰給我們種糧食吃?誰給我們做衣服穿?誰給我們造汽車開?
所以,我們經常陷入一種自己認定的失敗模式:孩子學習不好,完蛋了。
學習不好,只能說明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比較平凡而已。我們是否可以停止焦慮,走出這個我們認定的失敗漩渦,接受事實,然後開始看到孩子的其他閃光點?比如調皮的孩子大多很聰明,情商很高;比如愛打架的孩子往往很仗義、正直。我們應從另一個側面去看看這件事。
接受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平凡,不僅僅是一種勇氣,其實也是一種智慧,看問題不止一面的智慧。
第三個場景:孩子早戀了,家長要瘋了。
我之所以用「要瘋了」來形容家長的反應,一點兒不為過。我經常接到類似的哭訴:完了,我兒子和同班女生早戀了;完了,發現兒子和異性同學互傳的小字條了。一般我的回應都是:恭喜你。
我為甚麼恭喜?第一,你的孩子長大了;第二,你的孩子性取向沒問題。
一般我這樣說,家長會說:別鬧。怎麼辦,我們該怎麼阻止?
我是真心恭喜,當你也接受這個事實,並真心恭喜孩子的時候,問題就好辦了。
記住,所有擺在桌面上的問題都好辦,怕就怕暗流洶湧。如果你阻止,他就不早戀了嗎?也許他只是將一切行動轉移到地下。偷偷摸摸更耽誤事。
關於早戀問題的處理方案是引導,不是堵住。情感就像流水;來了,我們可以將其引流到它應該去的地方,絕對不是不讓它流。
我們來看看你擔心的事:第一,孩子和異性過早身體接觸,有了肌膚之親;第二,影響學習。
那這就好辦了,你告訴孩子,掌握尺度——但必須解決掉這兩件擔心的事,孩子答應了就讓他談,不答應就禁止。
我們說了這麼多,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父母是家庭教育中的主力軍,只有接受孩子,包容他的一切,你才能冷靜而不帶情緒地去思考方法,解決問題,否則在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下只能做出錯誤的指令。而且你的言行方式以及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緩解精神緊張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齊加尼克效應」的出現?
腦力勞動者容易產生「齊加尼克效應」。隨着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訊息量的快速增長,腦力勞動者的工作量亦相應增加,工作節奏隨之加快。由於腦力勞動是以大腦的積極思維為主的活動,其特殊性在於大腦的積極思維是持續而不間斷的活動,所以緊張情緒也往往是持續存在的。
緊張的工作節奏和各種競爭,使腦力勞動者易產生緊迫感,壓力感和焦慮感,若處理不當或不能適應,則對很多生理和心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腦力勞動者必須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緩解精神上的緊張狀態。
1. 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八小時工作時間的工作效率。每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可謂一個週期,當你攻克了某個難關,或完成了一件重要工作時,心情會豁然開朗,愉悅之情油然而生,這種完成任務後的歡愉對緩解心理緊張,促進身心健康是極其有益的。
2. 學會自我放鬆,注意隨時「放氣」。在高度緊張時,我們應力求降低應激的閾值,給自己以「減壓政策」。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我們每天都應留出一定的休息、「喘氣」的時間,抽空散散步,活動筋骨,盡量讓精神上繃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我們要科學地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實事求是地制訂工作計劃或確定目標。
3. 「精神勝利法」:沒甚麼大不了的。魯迅筆下的阿Q常用精神勝利法自我解嘲,這種方法對現代人亦不無裨益。這種精神勝利法實質上是一種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由本人的認知、言語、思維等心理活動來調節和改變身心狀態的心理過程。我們運用積極樂觀的自我暗示法,能化被動局面為主動局面,收到特殊的調節效果。
4. 養成運動鍛煉的習慣。我們每天可安排一小時進行鍛煉,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體育鍛煉對腦力勞動者來說,既可放鬆身心,又能增強體質。
5. 培養一項以上業餘愛好。腦力勞動者的業餘愛好可作為轉移大腦「興奮灶」的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有效地調節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進而消除疲勞,改善情緒;從緊張、乏味、無聊的小圈子中走出來,進入一個生機盎然的環境。大家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當「投資」,最好養成習慣,以緩解緊張感。
6. 講究科學的心理調節。既然壓力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對付它,讓焦慮、煩惱等劣性情緒強行積鬱在胸顯然不妥。心情不好時,我們應盡量想辦法宣洩或轉移不好的情緒,如找知心朋友傾訴,一吐為快。困難時我們要看到光明面,失敗時要多看自己的成績,要有自信心,這樣有利於理清思路,克服困難,走出逆境。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數父母操之過急,過早地給孩子做負面判定。比如才小學一年級,孩子考試不及格,大人就認為完了,這孩子一定不是學習的料,而不是科學地分析問題在哪裏。你的不接受,會變成持久的焦慮,變成無休止的怨懟,加深孩子的焦慮,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事情的結果會和家長的期望背道而馳。
接納的意義在於,讓孩子感受更多的安全感。他只有感覺安全,才能探索、學習、進步。
今日作業
說出一個你認為的孩子最大的缺點,嘗試去理解和接受他的這個缺點,站在他的角度,平和地和他溝通一次,聽他說他的感受和緣由,嘗試從不否定的角度去找到突破口。
關於孩子的任何結果,無論好與壞,都不是最終結果,因為有關孩子的一切充滿變數,無論成績還是品行都在不斷變化;所以,不貼標籤,不早定性,是父母的自信,也是給孩子最大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1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