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新華社2021年7月15日訊 6月29日,伴著自己譜寫的《紅旗頌》樂曲,91歲高齡的人民音樂家呂其明步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
“當時內心無比激動!多麼熟悉的音樂,在建黨百年時莊嚴奏響!”鶴髮童顏的他沉穩地走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的紅毯上,微笑著向周圍揮手致意。
【35歲首創,54載磨礪】
中國北京,天安門城樓,風展紅旗如畫。
“《紅旗頌》怎麼寫、寫什麼,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當時我思考了很長時間,要形成一個歷史與現實、理智與感情的碰撞,我就想在這個中間找到一個切入點。 ”呂其明回憶道。
這是1965年“上海之春”音樂會的一篇命題“作文”,著名指揮家黃貽鈞給35歲的青年作曲才俊呂其明出了這道題,一批老藝術家也支持幫助他。 “當時,我作為後輩是很惶恐的。怎麼辦,首先就是去一線體驗生活。”呂其明說。
《紅旗頌》的誕生不是偶然。呂其明把自己的身心都融入這面“紅旗”中。他10歲隨父參加新四軍,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歲背著心愛的小提琴隨大部隊進駐上海,從此落地生根,全身心投入新中國的音樂事業。
“我腦海裡,最終將’紅旗’鎖定在了新中國成立時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那面歷史性的五星紅旗。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起頭的旋律,緊扣《紅旗頌》的主題。”他說。
為了創作,他到造船廠生產一線體驗生活,看到新中國建設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他豪情萬丈,為《紅旗頌》又增添了奮發有力的進行曲節奏。
多年來,他還一直覺得1965年首創首演的《紅旗頌》“功力尚淺”,沒有達到“一錘定音”的級別。他仍反复推敲、修訂,這部作品他足足改了半個多世紀。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也是《紅旗頌》首演54年後,最終宣布定稿。
【15歲在老鄉家昏暗的油燈下入黨】
1945年的一個夏夜,在新四軍某師駐紮地,在老鄉家昏暗的油燈下,呂其明與另外兩名少年一同舉起右手、握緊拳頭,對著因陋就簡自製而成的一面黨旗莊嚴宣誓,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
當時這三名黨員,都只有十五六歲的年紀。讓呂其明沒有料到的是,後來在戰爭中,兩名與他同日入黨的同志都犧牲了。 “我一直覺得我是倖存者,我更要堅持下去,為黨和人民辦事,一輩子就是創作音樂,給老百姓聽。”他說。
【《紅旗頌》中也有對父親的思念】
影響呂其明一生走革命道路的不僅是英年早逝的同伴,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革命烈士呂惠生。
呂其明回憶,1945年秋,自己剛入黨不久,當時並不知道父親呂惠生已經在一次大撤退中被敵軍在長江江面上抓捕。 “直到1946年春,父親於1945年11月英勇就義的消息才傳到新四軍軍中。”他哽咽道。
“我父親是我革命的領路人,是他把我送進了新四軍抗敵劇團;後來我又得到了賀綠汀等老一輩音樂家的指引,在軍隊裡開始學習小提琴。”小小年紀當上文藝兵後,呂其明與父親見面相處的機會並不多,但長輩點滴教誨,他常懷於胸。
“記得父親曾用魯迅先生的詩考我。我當時被問傻了,我不知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思,而父親教育我——’橫眉冷對’就是對敵人要堅決鬥爭,而對人民要像’做牛馬’一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父親把一生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紅旗頌》謳歌黨和人民,謳歌先烈,其中也有對我父親的思念。”呂其明說。
【《紅旗頌》管樂版問世】
“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據說全國有上萬支業餘銅管樂隊正在翹首期盼我們這本《紅旗頌》管樂版總譜和分譜,還要配錄整首曲目,這很重要。 ”呂其明在“七一”前夕告訴記者,沉穩中帶著一絲急迫。
6月的一個午後,呂其明來到上海愛樂樂團與管樂演奏者及指揮一起做最後的“精雕細刻”。花了約2個小時,樂隊根據他最新修改的管樂版總譜和分譜完成了《紅旗頌》的錄製。
初夏的上海時陰時雨,悶熱難耐。呂其明全程指導錄製,洪亮的嗓音在排練廳的音罩內迴盪。
“希望上海音樂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紅旗頌》管樂版總譜和分譜,可以幫助更多渴望表演《紅旗頌》的樂隊,這是《紅旗頌》譜系中的一個新品種。”他爽朗地大笑起來。
90多年的人生路上,呂其明始終堅持用音樂傾訴對“紅旗”的愛。 “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為黨和人民創作!”老人眼中透出堅毅和執著。 (記者 許曉青)
原文鏈接: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7/15/content_24393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