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花費兩萬元左右就可以免面試,被推薦到某國際知名私募基金公司實習”,去年下半年,剛上大四的西北大學男生小王,通過一家實習中介付費購買了一次實習。這幾天,他如願收到了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商科類研究生的預錄取通知書。雖然實習花費很高,但他把這份實習證明視為“物有所值”的留學申請“敲門磚”之一。
近幾年,媒體頻頻曝光“付費內推實習”的灰色產業鏈,在社交網站、電商平台內,搜索“付費實習”“實習中介”均能很容易找到此類機構。許多中介機構盯上了準備出國留學的在校大學生,為了在留學申請中輸入國際知名企業實習經歷並提交一份來自企業“導師”的推薦信,不斷有像小王一樣的準畢業生,尋找中介機構花錢買實習,換取留學申請中的“高光時刻”。
留學申請推薦信帶來的灰色市場
小王就讀的高校在國內排名並不是很佔優勢,要想申請國外大學重點學科,就需要有一份“亮眼”的實習經歷和推薦信。他通過同學輾轉找到一家“感覺比較靠譜”的中介機構,在提交了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學校學歷、學術背景等信息組成個人簡歷和幾千元定金後,不到兩個星期,就收到某國際知名私募基金公司的實習生錄用通知書。因為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向好,小王選擇去該公司的上海總部實習。 “中介人員專程到機場接機,一同被安排送往公司的還有一名女生。到達公司後在人力資源部門安排下辦理了實習生手續”。
記者查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申請流程發現,在申報系統中填寫實習經歷和提供推薦人推薦信是官方必要條件,這類條件同樣普遍存在於海外知名高校申請中。推薦信作為第三方或業內專業人士對申請學生的客觀評價,多被海外高校重視。隨著出國留學的學生日益增多,中介機構瞄準推薦信的需求,打起了留學生的“主意”。
小王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中介根據實習公司、崗位和實習期長短不同來進行收費,他在拿到實習生錄取通知書後就需要交足全款共計兩萬元左右,6個月的異地實習需要自付生活費和房租,中介人員也會不時詢問實習表現,“如果實習表現不好,中介寧可退款也會中止實習,怕我們砸了他的招牌”。
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在申請留學的大學生群體中,“花錢找實習”的現象並不少見,甚至有留學中介和實習中介聯手,共同推薦實習崗位換取推薦信的情況存在,價格都在幾萬元左右。小王無奈地說:“這是一個灰色產業鏈,大企業實習崗位都被中介機構壟斷,憑自己甚至無法接觸到這類實習。花錢能夠解決的問題也變得不是問題了。”
大學生小賀告訴記者,她本科學的是人力資源管理,計劃到美國讀商業分析專業研究生,也曾嘗試自己找實習,但跨專業找實習難度很大,最後她只能選擇通過付費實習“拼湊”一段與商業分析專業相關的經歷。提供留學一條龍服務的中介給她介紹了一家實習中介,推薦她用1.5萬元的價格購買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的戰略諮詢崗位實習,線上導師一對一帶教,實習期兩個月。和小王實地實習不同,小賀的實習完全不用通過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入職,也不用辦理任何手續,最終小賀也會拿到一封推薦信。
多名准留學生告訴記者,近幾年,許多“名企內推機構”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中聲稱“免費內推”,但真正將簡歷提交中介機構後,他們開出了數万元的“服務賬單”。北京某高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說,據他了解,有的中介打著“名企實習”的旗號招募短期遊學或學習,“相當於寒暑假班”;也有部分被兜售的國際知名企業實習崗位來自共建實習基地,部分崗位落到“中間人”手中進行售賣,“需求滋生了市場。無論是應屆生還是申請留學的學生,都是為了豐富個人履歷,花錢搏一搏”。
疫情催生“雲實習” 或助長“付費實習”
在疫情防控成為常態時,線上辦公成為新模式,隨之而來的招募實習生進行“雲實習”也成為多數企業的主要選擇。以前很難推薦到公司進行實地實習的中介機構,嗅到了“更大的商機”。
南京農業大學大三學生麗蓮就沒有小王幸運了。她原本打算通過中介參加香港的實習體驗活動,因為疫情原因未能成行,包括麗蓮在內的7名學生被中介介紹轉入尼爾森公司進行線上實習。不需要任何面試,麗蓮在提交簡歷兩天后就收到了錄用通知。實際實習的內容,“就是企業裡的指導老師和我們創建了一個微信群。一個月的實習期,都是指導老師在微信群發一些數據包,讓我們分組進行分析和報告。一周期限的任務,基本上兩三天就可以完成,每週固定一次會議報告工作,還給我們上課”。
雖然麗蓮在領英職業社交網站上確定了指導老師身份,但最終她並沒有拿到公司開具的實習證明,花費了6000元中介費,只拿到了指導老師的推薦信。她告訴記者,所學行政管理專業和尼爾森實習崗位其實並不對口,“性價比很低,只能作為一段經歷寫在出國和工作履歷中”。
記者以尋求實習的學生身份聯繫了一名實習中介,對方稱可提供近20家知名企業崗位目錄,在了解記者相關信息後推薦了多個互聯網公司遠程實習生崗位,“導師均為經理級別以上,帶你做實習工作的同時還會進行培訓”,實習期一個月,收費8000元。
中介表示,雖不能像實地實習一樣走人力資源部門入職,但“這種遠程實習性價比高,以近期刷背景、快速提升簡歷競爭力為主。實習提供的推薦信上有官方郵箱,將來可以寫在簡歷上,海投時還可以支持背景調查”。不過,對方建議,“以後儘量不要拿這份經歷去應聘同一家企業,原因是該項目並不在企業人事系統內,可以嘗試去投其他公司”。
在記者確定職位後,中介要求提交個人簡歷,並繳費500元方可推薦給實習部門領導,通過審核即可,無需面試。在實習協議上簽字並打尾款後2-3天,就可以收到官方郵件通知。中介承諾,“如果我來推你的話,至少可以篩掉成千上百的對手,大幅度提高成功率”,並提供簡歷模板修改等精準輔導,“簡單來說就是走人脈和快速通道保證錄取”。
當記者提出要進行實地實習時,中介稱,“如果簡歷問題不大,安排一輪的面試即可,只需要考量學習背景和實習原因”。標準海投實習生一般需要到官方網站提交申請和個人簡歷,完成筆試和至少兩輪的面試,最後才能確定是否被錄取。中介告訴記者,實地實習可以提供實習證明,但價位是遠程實習的3-4倍。如果面試沒有通過,中介表示“可以繼續推薦去其他公司,直到拿到Offer為止”。
不過,記者多方諮詢相關企業,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公司內部並不存在此類付費實習情況存在,“實習均為人力資源部門統一進行正常招募”。但也有企業員工告訴記者,她的工作郵箱中曾多次收到此類中介機構的郵件,明確稱“如果可以提供實習崗位,機構將支付一定數額的提成費用”。
諸多潛在法律風險不容小覷
在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金琳看來,此類“付費實習”中介機構的產生,實質上是一種資源變現,但這類機構在經營上存在的諸多潛在法律風險不容小覷。她告訴記者,由於這類實習往往不在企業人力資源的正規流程之中,中介機構或者相關企業員工,為了追逐利益,難免會鋌而走險。 “一方面,如果實習證明或者推薦信本身是假的,可能涉及到詐騙或者偽造公司印章罪等刑事犯罪;另一方面,即使實習本身是真實的,但是由於存在一對一代教,以及面試保過等情況,在招聘流程中可能存在中介機構賄賂相關企業的人事主管或者企業相關員工的情況,那不僅涉及到相關企業員工的違規問題,還可能涉及到非國家工作人員行受賄等刑事風險。此外,若安排的實習崗位涉及審計、戰略諮詢、法務等,部門數據、信息大多屬於商業秘密,如果實習生不當使用或者洩露信息,也會涉及侵犯商業秘密的法律風險。”
對此,金琳提醒道,儘管付費實習時與中介簽訂的合同有效,儘管被中介機構詐騙後可追究其法律責任,但是否能完全追回直接損失並無法保證,且其中的時間成本和間接損失亦不可能完全彌補。此外,實習生需要格外注意實習期間獲取的相關數據和資料的保存、使用和銷毀,如若不慎洩露,也將面臨法律風險。
(文中學生名字均為化名)
原文鏈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4/13/c_1127323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