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李小龍珍貴舊片:電影資料館二十年
來源:橙新聞    2021-04-12 16:50
為紀念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成立20周年,資料館以「搜集與分享」為題,於4月至12月推出放映節目「尋.珍.記」,精選36部於1992年至2012年間搜集回來的館藏代表作,與公眾細味銀幕經典。

【識港網訊】為紀念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電影資料館(資料館)成立20周年,資料館以「搜集與分享」為題,於4月至12月推出放映節目「尋.珍.記」,精選36部於1992年至2012年間搜集回來的館藏代表作,與公眾細味銀幕經典。

開幕電影為導演胡金銓的《忠烈圖》(1975)4K數碼修復版,於4月30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首映。故事講述明朝倭寇侵擾,名將與義士聯手率部清剿。本片風格緊密馳騁而不失美感,盡展胡金銓非凡的調度。胡金銓於1996年把《忠烈圖》的底片菲林移送資料館永久保存,惟部分底片出現刮痕;因此,資料館於翌年進行初步數碼修復。與首次數碼修復的成品相比,是次的版本聲畫質素更接近當年公映的原貌。

為配合放映,資料館於4月20日至5月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展覽場地E1舉行「尋.珍.記」《忠烈圖》專題展覽,介紹《忠烈圖》的搜集故事及修復過程。展覽免費入場。

《忠烈圖》(1975)

此外,資料館分別於10月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C區免費放映《豪門夜宴》(1959)及於12月4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放映《阿飛正傳》(午夜場版)(1990);其餘影片則於6月5日至12月31日,在資料館電影院放映。部分場次設映後談,由資料館職員及捐贈者分享影片的搜集之旅,以及捐贈物件背後的故事,讓觀眾了解館藏的前世今生。

資料館的每件藏品都得來不易,有賴一眾捐贈者的奉獻與信任。桃源電影企業公司創辦人李會桃離世後,其妻把公司留下來的影片交予資料館永久保存,當中包括馮寶寶童星時代演出的《夜光杯》(上集)(1961)。萬利影業公司創辦人李志卿的家人把《正德皇夜探龍鳳店》(1958)的彩色底片及黑白拷貝移送資料館。雖然部分原底片損毀嚴重,但經資料館修復組的數碼修復技術改善聲畫質量,製成了是次108分鐘的彩色修復版。

《正德皇夜探龍鳳店》(1958)

王泉珠捐出父親王文治在日佔時期用性命保護的抗戰電影《八百壯士》(1938)。此外,王泉珠亦捐贈了記錄舊香港珍貴片段的《香港風景》(1936)及《香港風貌》(1930-1940)。志聯影業有限公司創辦人關志剛在北角國都戲院拆卸前,把公司百多部出品移交資料館,讓影迷能再一睹陳寶珠和蕭芳芳在《彩色青春》(1966)載歌載舞的風采。

《彩色青春》(1966)

雷鳴退休後,捐贈了數百部影片給資料館,其中包括匯聚70年代電視紅星演出的《星座奇趣錄》(1976)。《豪門夜宴》由一眾國、粵語片明星,為籌款興建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影聯會)會址而發起義拍。影聯會在成立金禧之際,決定讓資料館永久保存這別具意義的影片。

《星座奇趣錄》(1976)

導演龍剛雖移民美國,但一直心繫香港電影,並借出以「反核」為題的珍藏《廣島廿八》(1974)的拷貝予資料館翻印底片作保存,更就沖印及色調技術提供寶貴意見,把香港的電影文化薪火相傳。導演李鐵得悉沖印影片的公司快將結業,答允把《蝶影紅梨記》(1959)原底片及拷貝移交資料館。這些菲林拷貝因經常借給戲院放映,以致嚴重受損;經資料館修復組用搜集自不同地方的拷貝補足原片缺失的部分,這粵劇電影的殿堂之作才得以承傳。

美籍華人王先生在家人昔日於美國三藩市經營的戲院的倉庫內,找到多部由大觀影片公司於四十年代越洋製作的電影,包括史上首齣十六毫米全彩色粵語片《金粉霓裳》(1947),故把菲林移交資料館保存。資料館從一名匿名捐贈者手上,得到詩人導演費穆的久佚名作《孔夫子》(1940)的底片。資料館根據科學鑑證和文獻資料,把該影片被發現時所剪掉的九分鐘零碎片段,重新安插在原來只有87分鐘的修復初版裏,以盡量還原作品的本來面貌。

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的紀錄片《淞滬抗戰紀實》(1937)和《勳業千秋》(1941)彌足珍貴。資料館幸獲黎氏後人捐贈影片,讓這歷史性的影像呈現觀眾眼前。製片家黃卓漢多番帶領電影潮流,亦發掘了不少影星,如《工廠皇后》(1963)的丁瑩。在其子黃海的安排下,資料館得到黃卓漢公司的電影,使精彩的聲影得以留存。

導演楊凡是資料館的忠實支持者,更一口答應捐贈其出品的電影底片及拷貝。眾所周知楊凡對藝術一絲不苟,在其崑曲電影《鳳冠情事》(2003)可見一斑。資料館一直追查導演唐書璇的處女作《董夫人》(1970)底片的下落;最終發現其投資者家中仍有拷貝,且獲投資者的家人轉贈菲林予資料館。

電影院商及投資者馮秉仲對文化傳承的工作十分熱心。全賴他牽線搭橋,資料館獲美國三藩市華宮戲院創辦人方創傑慷慨捐贈多部絕無僅有的三、四十年代華語電影硝酸片,包括《掙扎》(1933)及《女性之光》(1937)。此外,馮秉仲亦把逾千套珍藏影片及數萬件宣傳材料捐贈資料館,如吳宇森執導的《喋血街頭》(午夜場版)(1990)及王家衛執導的《阿飛正傳》(午夜場版)。

各電影公司的捐贈亦大大豐富了資料館的館藏。天映娛樂有限公司於2009年把所擁有的邵氏片庫的七百多套電影影片素材和數萬項電影資料轉交資料館作永久保存,包括導演李翰祥的黃梅調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及導演杜琪峰寫救火英雄的《十萬火急》(1997)。星空華文傳媒有限公司的片庫,保留了為數不少的七十至千禧年代的香港電影。資料館於2011年順利接收了其片庫中的拷貝,由關錦鵬執導,張曼玉主演的《阮玲玉》(導演版)(1992)為其中的影片之一。

2011年,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把近千部電影移交予資料館作永久保存,當中近六成為資料館從未存有的藏品,如《黃飛鴻正傳上集之鞭風滅燭》(1949)和《黃飛鴻傳下集之火燒霸王莊》(1949)。

《黃飛鴻傳下集之火燒霸王莊》(1949)

除接受捐贈外,資料館亦鍥而不捨地尋找舊影片的下落,以填補香港電影歷史的空白。眾多的搜集旅程中,《人海孤鴻》(1960)的尋珍之旅最令人意想不到:於尚在籌備的階段,資料館派員到英國取經;碰巧當地的蘭克沖印公司打算處理一批中文電影的菲林,並赫然發現當中有許多珍貴的影片,如這套武打巨星李小龍赴美前所拍的最後一部作品。

李晨風執導的《人海孤鴻》是李小龍粵語片時期最光芒四射的演出,孤兒院主任吳楚帆主張對壞孩子教化,導他們向善;李小龍自小與雙親失散,在正邪間徘徊。李小龍難得一見的彩色電影配合現場收音,他滿口街巷俚語,玩世不恭,把角色演得入木三分。《人海孤鴻》的拷貝曾失而復得的經歷頗傳奇,而本片部分以實景攝影,由舞火龍到徙置區皆富歷史意義。

《人海孤鴻》(1960)

此外,資料館在籌備初期缺乏知名度,需經常拜訪電影公司進行游說;新加坡國泰機構的尋寶記便為一例。由於國泰機構在七十年代末遷回新加坡,令搜集難度大增。資料館最終在這項跨世紀、跨地域的游說工作取得成功,收集超過一萬件電影藏品,包括為葛蘭度身訂造的歌舞片《野玫瑰之戀》(1960)及由肥冤家梁醒波和劉恩甲合演的《南北和》(1961)。

譽為「中國第一部伊士曼七彩影片」的中日合拍鉅製《海棠紅》(1955),其拷貝失散多年仍未能尋回。資料館代表到日本交流時,機緣巧合下得到日本川喜多紀念映畫文化財團的同意,借用其珍藏的孤本翻印,令館藏錦上添花。

《海棠紅》(1955)

製片家繆康義移民在即,計劃盡快捐出大批40至60年代的香港電影。為免這批重要的電影如歌后周璇主演的《長相思》(1947)散失異地,資料館需在極短時間內物色倉庫以存放影片。資料館因緣際會發現導演岳楓的力作《畸人艷婦》(1960)的拷貝。這顆失蹤多年的遺珠,全片以銅版字幕機「壓入」字幕,在60年代實屬罕見。

《長相思》(1947)
《畸人艷婦》(1960)

在得悉美國三藩巿華埠的世界戲院即將結業,資料館遂派員越洋搜羅超過六百部電影,包括導演李晨風代表作《寒夜》(1955)。關德興之子關漢泉除了轉送先父的電影遺物予資料館,更透過人脈在美國三藩巿大明星戲院找到一批60年代的戲橋轉贈資料館。資料館因而找到掌管大明星戲院的胡氏家族,令保存於其祖家地窖的一批50、60年代的經典,如陳寶珠演的《女殺手》(1966),重見天日。

東方電影沖印(國際)有限公司因搬遷清倉,故通知影片主人領回寄存於倉庫內的影片。全賴其團隊努力游說,大部分片主同意捐贈影片予資料館,包括導演徐克影壇首作《蝶變》(1979)。

《蝶變》(1979)  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豆瓣

《忠烈圖》、《廣島廿八》、《孔夫子》、《淞滬抗戰紀實》、《勳業千秋》、《鳳冠情事》、《董夫人》、《掙扎》、《梁山伯與祝英台》、《野玫瑰之戀》、《海棠紅》、《長相思》及《畸人艷婦》為國語;《南北和》為國、粵語;《八百壯士》、《香港風景》及《香港風貌》為默片;其餘影片為粵語。除《豪門夜宴》、《夜光杯》(上集)、《香港風貌》、《彩色青春》、《金粉霓裳》、《工廠皇后》、《淞滬抗戰紀實》、《勳業千秋》、《掙扎》、《女性之光》、《黃飛鴻傳下集之火燒霸王莊》、《野玫瑰之戀》、《南北和》、《海棠紅》、《長相思》、《女殺手》及《蝶變》不設字幕;其餘影片均設字幕。門票四十五元,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除放映館藏作20周年誌慶外,資料館將舉辦其他誌慶活動,包括開放日、展覽及出版紀念特刊。按此,可進入活動網站瀏覽。

原文鏈接:https://m.orangenews.hk/details?recommendId=156019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