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無名之悲
作者: 鄭炳輝   來源:南方教育時報    2020-12-01 16:02
這些“無名之輩”既是悲劇的推動者,更是悲劇的受害者。

【識港網訊】魯迅的文章不好懂,不僅學生認為如此,有的教師也有同樣的感受。究其原因,除了政治思想的距離和舊語法轉變的痕跡外,其開創性的表現手法和寫人技巧也是重要原因。

魯迅小說中的人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不得不提,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有許多都是沒有名字的“名人”。

中國人的名字有多重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報上名來!”“刀下不殺無名之輩!”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流傳千年,足見名字對國人之重要。但,魯迅筆下的他們卻沒有自己的名字。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孔乙己》

“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並不知道阿Q姓什麽。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阿Q正傳》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沒問她姓什麽,但中人是衛家山人,既說是鄰居,那大概也就姓衛了。”——《祝福》

還有許多人,如小D、王胡、九斤老太等。這些人的所謂名字,無不是其悲劇人生的縮影。

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但是屢試不第,成了人們眼中的笑話。他的名字叫乙己,是因為他說話讓人半懂不懂,別人便從小孩子學寫毛筆的描紅紙上給他取了個名字,這不正是對他作為一個讀書人的淩辱?一個自認為學富五車的讀書人,只配在描紅紙上取一個名字,不僅是一個人的悲哀,更是對文化極深刻的諷刺。

更可悲的是,久而久之,他也忘記自己的本名,將自己當作了孔乙己。別人不關心他,他也不在乎自己,這種莫名的悲涼一直彌漫在字里行間。作為一個悲劇人物,他並非“多余人”“局外人”這麽簡單,因為他也參與了對自己的傷害。

沒有名字並非一種自願的行為,孔乙己、阿長、阿Q、祥林嫂……在社會看來,他們是不需要名字的人。作者正是如此表現他們連正常人應有的尊嚴都沒有的悲哀,名字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底層人”的代號。

魯迅的文章塑造了許多鮮活的人物,但他更在意的應該是當年那一群圍著將死的同胞鼓掌喝彩的人。這些人既是麻木的人,更是底層的人,因為他們也沒有名字。正是這千千萬萬的無名之輩,構成了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基礎,他們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從另一個角度講,阿Q、孔乙己們被漠視,也是更多底層人民被漠視,他們無名的悲劇,也是千千萬萬底層人民的悲劇。魯迅在塑造閏土、魏連殳甚至“狂人”等鮮明形象的同時,也沒有忘記他們背後依托的千千萬萬“無名之輩”。

這些“無名之輩”既是悲劇的推動者,更是悲劇的受害者。

原文鏈接:http://szjy.sznews.com/PC/layout/202011/27/node_15.html#content_954492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