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深圳40年】人民為中心打造幸福標桿
來源:橙新闻    2020-08-10 11:08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圳民政系統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高目標上推進特區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推進實現老有頤養、弱有眾扶,努力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數,為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打造民生幸福標桿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識港網訊】四十載東方風來滿眼春,新時代南海潮頭又春風。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新時代提出新要求,新使命呼喚新作為。日前,深圳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廖遠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圳民政系統將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社會關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特區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推進實現老有頤養、弱有眾扶,努力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數,為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打造民生幸福標桿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談“老有頤養”:

探索走出具有深圳特色的新路子

深圳特區報: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要實現“老有頤養”。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我們都做了哪些準備?

廖遠飛:讓廣大老年人晚年生活得更加快樂、更加幸福,是我們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責任。相對於過往的“老有所養”,此次中央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意見》中提出“老有頤養”,一字之差,千鈞之重,可以說對我們養老服務工作的理念、模式、標準、機制等多維度、全方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給深圳養老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遇。

應該說,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深圳養老服務政策從“碎片化”到“體系化”,形成了以1個市人大常委會《決定》為綱領、若幹中長期規劃為核心、多個規範性文件為基礎的“1+N+X”的政策體系;養老服務設施從“零星布局”到“規模發展”,形成了以養老機構、日間照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為支撐的養老服務設施網絡;養老服務從“政府兜底保障”到“社會多元供給”,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供給格局;養老服務隊伍從“能力不足”到“專業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由醫療護理、老年服務、社會工作多元參與的專業化職業化人才隊伍;養老科技應用從“局部探索”到“整體布局”,互聯網、物聯網、科技產品等科技助老應用走進普通百姓家庭;老年人福利保障從“特定人群”到“適度普惠”,高齡老人津貼標準全國最高,敬老優待覆蓋全國最廣。這些轉變為深圳打造“老有頤養”民生幸福標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有信心也有條件,對標世界一流,走出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創新發展的新路子,力爭實現“有備而老”。

深圳特區報:那麽我們將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有具體時間表嗎?

廖遠飛:日前市政府印發的《深圳市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2020-2025年)》,明確了未來5年養老工作的路線圖、施工圖、時間表。總的來說,通過實施17項工程、67個項目,全力推進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具有深圳特色的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

今年我們將重點推進以下工作:建設智慧養老服務管理平臺,推進居家社區幸福康養惠民工程,為不少於450戶戶籍老年人家庭開展適老化改造,建設10家街道級示範性長者服務中心,發放集居家養老服務券、高齡津貼、長者助餐優惠、敬老優待等功能為一體的智慧養老頤年卡。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養老政策體系,推動出臺《深圳經濟特區養老服務條例》、養老人才培養“1+4”文件、高齡津貼無感申辦管理辦法等。

與此同時,我們將依托深圳在科技創新、生物醫藥等產業方面的發展優勢,促進老年人專用智能產品和服務產業加快發展。前不久,我們聯合10個部門出臺了《深圳市養老服務投資扶持政策措施清單》,推出了養老服務投資扶持政策51條,涵蓋用地、規劃、建設、稅費優惠、醫養結合、運營資助、培訓補貼等,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養老產業發展。特別是鼓勵企業在生命健康、老年人可穿戴設備、照護康復產品和智能照護平臺等領域積極創新,推動養老產業發展成為深圳新的經濟增長點。

談“弱有眾扶”:

倡導助人向善引導社會力量充分參與

深圳特區報:截至目前,深圳是如何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

廖遠飛:一直以來,我們始終秉承“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幫盡幫”的工作理念,穩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為基礎,以臨時救助為補充,與醫療、住房、教育、就業等專項救助相配套,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的社會救助體系。

在困難群眾救助方面,目前深圳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每人每月1250元,屬於全國最高水平,並建立了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的臨時價格補貼機制。同時,我們還為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臨時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後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提供應急性、過渡性救助。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方面,在做好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時,我們還充分運用互聯網、DNA比對、人臉識別等新技術新手段,努力為流浪乞討人員尋親並幫助其回歸家庭。在兒童關愛服務方面,在市、區兩級均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實現了全市街道、社區全覆蓋,構建涵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的兒童關愛服務網絡。

深圳特區報:接下來,我們將如何廣聚合力實現“弱有眾扶”?

廖遠飛:在我理解,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不僅需要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更加需要精神文明先行示範。“弱有眾扶”是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的標誌。一個社會對待弱者的態度,就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一把標尺。當一個城市出現大量願意不計回報服務“弱者”的社會群體時,這個城市必定是高度文明發達的城市。

近年來,我們在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職責的同時,積極引導和推動慈善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誌願者等社會力量對弱勢群體進行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社會支持;倡導和支持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設立關愛專項基金或提供資源,為困難群眾、弱勢群體提供助學、助醫、就業技能培訓等關愛服務。比如,我市曾獲“中華慈善獎”的“勞務工關愛基金”、“鄒鷹展翅”等兩個慈善救助品牌項目,累計救助困難來深勞務工近1.9萬人、發放資助款2.577億元,為6841名生活困難大學生提供了2000多萬元資助金。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動公共資源向困難群體傾斜,加快健全完善廣覆蓋、有梯度、相銜接、精準化的綜合性救助體系,推動單一的現金救助和物質救助,轉向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能力提升和社會融入相結合的綜合救助,實現從生存型向預防、生存、發展全過程幹預模式轉變。與此同時,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公益慈善體系和現代社會工作制度,進一步優化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環境,積極打造平臺,孵化培育更多的公益慈善品牌項目,培養更多的公益慈善專業人才,提升公益慈善專業服務管理能力,促進引導社會力量、居民群眾積極參與扶弱濟困等活動,營造眾人關心幫扶弱者、人人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打造“慈善之城”“關愛之城”“誌願之城”升級版。

责任编辑:l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