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人類為什麼非要去外太空呢?
來源:橙新闻    2020-07-29 11:31
千百年來,雖然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受着地球引力的束縛,但從來沒有停止對飛天的探索。人類的文明史,其實是一部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歷史。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使得人類探索的腳步越走越遠……

【識港網訊】在世界歷史上,遠洋航海技術的興起,導致了世界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的開闢和近代科學的一系列成就,開始了「全球文明」的時代。當今,航天技術的興起,使人類走出了地球搖籃,到達浩瀚無邊的太空,開始了「太空文明」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地球是人類生存之本和一切物質財富之源的斷言已經過時,而宇宙空間以其無窮無盡的寶貴資源吸引着人們去開發和利用。

時間進入20世紀,世界上的一些大國將探索太空奧秘、尋找能夠利用的空間資源的目光瞄準了距離地球300至500千米之遙的太空,那裏是陸地、海洋和大氣層之外的新空間,那裏有太陽能、 強輻射、高潔淨、高真空、微重力、大溫差、高遠位置以及月球、火星、小行星上的稀有礦藏等很多地球上所缺乏的資源,在這個軌道高度上運行的載人航天器可以進行地球環境與資源探測、開展生命科學和空間醫學實驗、進行衞星釋放等太空活動。

實現太空強國的夢想由此成為世界多個國家追求的目標。航天技術的發展和成就,不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而且在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將對世界格局和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產生深遠的影響。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儘管蘇聯首次進入了太空,美國率先登上了月球,但最初進行的載人上天活動,卻要追溯到中國的古代。

2000多年前,墨翟斫木為鷂,製作了世界上的第一隻風箏,這也是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明朝中葉,一個叫萬戶的人,在一把椅子下面安裝了47支當時最大的火箭,兩手各持一隻大風箏,讓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然後點燃火箭,試圖藉助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飛向天空。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

來自美國市民防空協會的圖片,圖中人正是萬戶 圖:Wikimedia Commons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到了17世紀,人們開始把天文知識與循理虛構的故事結合起來,編寫太空旅行的科幻小說。1865年,法國作家凡爾納出版了著名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這部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巴爾的摩城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提議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建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聯繫。法國冒險家米歇爾·阿當獲悉這一消息後,建議造一顆空心炮彈,他準備乘這顆炮彈到月球去探險。巴比康、米歇爾·阿當和尼卻爾船長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在12月1日乘這顆炮彈出發了。

這三位冒險家的命運如何呢?據劍橋天文台的觀測,只有兩種可能:月球的引力征服了這顆炮彈,三位旅行家最後到達目的地;另一種可能是炮彈被束縛在一個固定的軌道上,永遠環繞月球運行……

值得一提的是,凡爾納在這部小說中設計的類似太空船的炮彈和發射裝置並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都經過了嚴格的數學計算。書中人物所乘坐的炮彈的飛行速度是11千米 / 秒,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而在這枚空心的炮彈中,還裝有糧食、飲用水和製氧用的化學藥品,能在太空中飛行四天,幾乎是現代航天飛行器的雛形。更令人驚奇的是,炮彈的發射地點恰好就是現在的美國航天發射場——卡納維拉爾角。

朱爾·凡爾納 圖:Wikimedia Commons

古代傳說也好,科幻小說也好,雖然它們有着本質的區別,但都寄託着人類對飛天的夢想和遐思。千百年來,雖然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受着地球引力的束縛,但從來沒有停止對飛天的探索。

人類的文明史,其實是一部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歷史。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憧憬,使得人類探索的腳步越走越遠,從森林到大漠,從赤道到兩極,從地球到太空……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飛天紀:載人航天紀實》

《飛天紀:載人航天紀實》

作者:蘭寧遠

出版社:開明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20/07/28/010156506.shtml

责任编辑:lwh